渦陽縣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渦河中游,地處九州之中。位居皖、豫、魯三省交界處,屬中部戰略要地,有“皖北門戶”之稱。北部靠河南省永城市、淮北市濉溪縣,南臨利辛縣,西靠亳州市譙城區,東臨蒙城縣。渦陽歷史悠久,自古就有“梁宋陳楚之沖,齊魯汴洛之道”的稱譽,為歷代為商賈往來之所,兵家必爭之地。被稱為“老子故里”,是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安徽省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擴大試點縣。全縣國土面積2107平方公里,其中城區規劃面積50平方公里(2010-2030)。截至2003年底,渦陽戶籍人口138.78萬人。
行政區劃
渦陽縣轄4個街道、20個鎮:
街道:城關街道、城東街道、城西街道、渦北街道
鎮:西陽鎮、渦南鎮、楚店鎮、高公鎮、高爐鎮、曹市鎮、青疃鎮、石弓鎮、龍山鎮、義門鎮、新興鎮、臨湖鎮、丹城鎮、馬店集鎮、花溝鎮、店集鎮、陳大鎮、牌坊鎮、公吉寺鎮、標里鎮
歷史沿革
渦陽歷史悠久,渦陽漢為城父、至縣地,北魏、北齊曾置渦陽、丹城、龍山縣。隋改置肥水縣。清同治三年(1864),由亳州、宿州、阜陽、蒙城析置渦陽縣,因襲北魏渦陽縣名而命名。《水經注》:渦水“又東南逕渦陽城北”。可見渦陽在設縣之初即在渦水之南。應名渦陰,取名“渦陽”名實不符。
1979年3月,劃雪渦、渦陽、渦亳合并為渦陽縣.1979年,撤銷地區革委會,恢復阜陽行政公署,仍轄渦陽縣。2000年5月國務院批準新的地級亳州市成立,渦陽縣由阜陽市劃入亳州市。2004年底,渦陽縣轄24個鎮、2個鄉,1個林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293192人。
2009年4月經省政府批準,渦陽縣調整行政區劃; 撤消張老家鄉,將張老家鄉所轄行政村分別并入義門鎮、新興鎮和新設立的渦北街道。將耿皇鄉、牌坊鎮兩鄉鎮合并設立牌坊鎮。撤消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撤消城東鎮,設立城東街道。撤消城西鎮,設立城西街道。撤消閘北鎮,設立渦北街道。將雙廟鎮更名為渦南鎮。調整區劃后的渦陽縣現轄4個街道、20個鎮、1個林場。

自然環境
安徽省渦陽縣地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140小時,年平均氣溫14.6度,無霜期218天,年平均降水量830mm左右,光、熱、水資源豐富。渦陽縣自然資源,盛產糧、棉、油、水果、蔬菜、藥材和黃牛、山羊、家兔、魚蝦、河蟹等,不僅質量高,而且產量大,被列為全國產糧百強縣、全國商品糧、優質棉、優質煙、山羊板皮、瘦肉型豬生產基地,跨入全國生態示范縣、全國林業百佳縣、秸稈養牛十佳縣之列,與蒙城、利辛縣一并被譽為“全國中部地區黃牛金三角”。尤其是義門苔干堪稱食苑珍品、天下之最,因此渦陽又被命名為“中國苔干之鄉”。渦陽縣礦場資源豐富,礦產資源現已成為該縣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渦陽縣含煤區565平方公里,占全縣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以上,以探明儲量高達32.5億噸,被列為全國13個億噸能源基地的第八個主產區,目前渦北煤礦、袁店一礦已建成投產,袁店二礦正在加快建設當中,蒙關、花溝、徐廣樓、劉店等礦區正在籌劃中,當2020年渦陽縣將建成11個礦井,使之成為新型的能源基地。此外該縣的大理石、石灰石等其他資源也有很大的開發與發展價值。
經濟發展
(一)堅持招商第一要事,發展后勁實現新提升。全年引進縣外項目201個,到位縣外資金62億元,增長65.7%;利用外資5000萬美元,增長66.2%。新引進2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51個,億元以上項目20個,皖美服飾、方榮鋼構、榴園水泥、晟豐建材等一批投資億元以上工業項目先后落地。
(二)堅持經濟發展項目化,項目建設再上新水平。50個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2億元,占年計劃的147.4%。46個中央投資項目按計劃有序推進。三星化工總投資20億元的煤化工一期項目正式動工,袁店二礦將實現聯合試運轉,花溝東、花溝西、徐廣樓、大段家煤礦前期工作有序展開。總投資超百億元的渦北煤炭循環經濟園開始啟動,投資15億元的洗煤廠已經奠基。
(三)堅持做強工業,工業化水平邁上新臺階。積極開展為企業送信心、送政策、送信息、送資金、送服務等“五送”活動,“223”培育工程順利實施,全年新增規模工業企業45家,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00億元,達122億元,增長51%。能源、化工、白酒、機械制造和農副產品深加工五大產業實現產值100億元以上,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81%以上。技改投入增長78%,累計達17.6億元,工業效益指數達240,較上年提高89個點。大力拓展園區平臺,完成投入2億多元,實現擴園3平方公里以上,發展承載能力得到提升。高爐、義門工業功能區建設積極推進,全民創業深入開展。
(四)堅持做優農業,農業產業化取得新成效。全年投入支農項目資金1.05億元,扎實開展小麥千斤縣創建活動,成為全省第一個小麥單產千斤縣。“151”強龍工程積極實施,大力引進和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現已達74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78家,扶持規模養殖戶2791家,完成土地流轉面積18.1萬畝,有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面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溝、路、樹、橋、涵、井六位一體配套治理15萬畝。渦陽苔干和皖麥38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順利通過國家級驗收。林業生產獲全國綠化模范縣稱號。
(五)堅持統籌發展,城鎮化建設呈現新面貌。堅持規劃先行,認真編制了縣城總體規劃和片區詳細規劃。嚴格規劃管理,深入開展拆違控違活動。縣城建設“五大工程”全面推進。新建華都大道等18條道路,城市框架進一步拉大。住宅小區萬象城等即將建成,渦北塌陷安置區、雷古和王大莊等一批安置小區有力推進。生態環境改造,完成城區綠化8萬平方米,濱河公園建設和渦楚河、向陽河環境治理全面啟動。金博商城一期基本建成,紫光公園、城建展覽館、體育場、休閑廣場等建成開放,檔案館、氣象站、金桂山莊即將建成,渦河三橋、大劇院、中醫院新區、垃圾處理廠以及老子文化生態園等一大批社會事業項目全面推進。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爭創省級文明縣城。集鎮“十個一”工程全面實施,新農村建設不斷推進。全年復墾土地2700畝,置換用地獲批8700畝。農村公共基礎建設不斷加強,一批安全飲水、衛生室、農家書屋、留守兒童之家等公益項目建成使用。建成縣鄉公路107公里、村村通公路160公里,今年“鄉鄉通”目標基本實現。
(六)堅持民生為先,各項社會事業實現新發展。全年31項民生工程累計投入7.89億元,資金類項目發放規范有序,工程類項目建設推進有力,加固改造校舍44萬平方米,居全省第一,新建村衛生室168個,新建農村敬老院10個,集中供養率達39%。城鎮職工各項保險積極實施,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全面啟動,城鄉困難群眾生活得到基本保障。農村基層醫改圓滿順利,實現藥品零差價銷售。縣醫院被評為全國改革創新醫院。及時排查調處各類矛盾糾紛,信訪積案化解扎實有效。堅持打防并舉,治安形勢穩步好轉。堅持常抓不懈,扎實開展專項整治,安全生產平穩向好。“五五”普法工作通過省市驗收。«老子傳說»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散打運動員張軍勇在廣州亞運會上勇奪65公斤級金牌,全縣首屆體育大會成功召開。食品藥品監管、傳染病防控、計劃生育、環保、物價、國防后備力量、人防、審計、統計、廣播電視、科技、氣象、外事僑務、旅游、檔案、地方志、民族宗教、婦女兒童等各項工作均取得新的成績。
主導產業
1、能源產業。一是爭取年產400萬噸的信湖煤礦開工;二是完善袁店二礦各項手續,力爭下半年實現聯合試運轉;三是啟動煤炭循環經濟園前期工作。
2、化工產業。以三星化工為龍頭,積極推進“586”一期工程項目建設。加大化肥生產裝置技改投入,提高高濃度多元素復合肥、專用肥的生產比例,擴大精細化工產品規模,重點開發甲醇、三聚氰胺等下游產品。2010年化肥產業產值突破15億元。
3、釀酒產業。以雙輪集團為龍頭,推進飲料白酒高度向低度、普通酒向優質酒的轉變,走品牌發展的路子。加快完善集聚生產、互為配套的專業協作產業集聚。2010年白酒釀造產業產值突破15億元。
4、機械產業。以縣工業小區為基地,財富康達為龍頭,重點發展汽車零部件加工產品,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打造全省汽車零部件制造業發展基地。推動造船等其他裝備制造業的發展。2010年機械及裝備制造產業產值達5億元。
5、農副產品加工產業。扶持發展面粉加工業。重點扶持以正宇面粉等為龍頭的小麥加工企業開發下游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農副產品加工產業產值突破15億元。扶持發展木材加工業。重點支持森威板業、霖福木業、森鑫木業等骨干企業加強技術創新,使木材加工業由初加工到精細化加工轉變,發展高附加值產品;發展肉類加工業,依托寶迪集團等肉食品企業,形成肉類加工業與農業產業的協調發展格局。以華園煙草為重點,推動煙葉復烤行業壯大發展。以天一紙業為依托,推動造紙及彩印包裝業快速發展。

2011中國渦陽紀念老子誕辰2582周年朝圣大典
歷史文化
渦陽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渦陽又是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千百年來,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演繹出許多彪炳青史、可歌可泣的歷史活劇。古代稽康、張良、范蠡、伍子胥等先后在這里參悟玄理奧旨,留下了遍及全境的名勝古跡。一代風云人物 劉少奇、彭雪楓、張震、張愛萍等老一輩革命家先后在這里南征北戰,譜寫了輝煌壯麗的抗日詩篇。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境內文化眾多,1996年5月被省政府批準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渦陽縣現有省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6處、市縣級文物150多處,包括古遺址、古建筑、古墓葬等。1990 年11月渦陽縣將石佛寺、東太清宮、嵇康墓等34處文物列為首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12月公布渦陽縣首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括民間文化、傳統戲曲、傳統手工藝術等(共21項),2009年渦陽老子傳說、棒鼓舞已被省政府列為第二批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渦陽老子傳說 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
旅游景點
中國老子文化生態園:恩龍集團是集林木種苗、園林工程、生態旅游三大產業于一體的大型企業。中國文化生態園總體規劃由成都來也旅游策劃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國家甲級資質)編制。由渦陽縣與恩龍集團共同建設的文化生態園項目總投入將達12億元,總規劃面積約502公頃,70多個項目,計劃5年建成,文化生態園項目規劃是在原渦陽天靜宮的基礎上,利用渦河、武家河現有水系,結合煤礦塌陷區治理,重點打造集道家故事、歷史典故、文化景觀、 自然景觀為一體的濕地公園。同時,以文化為核心,著力培育健身、養心、餐飲、影視、動漫、演藝、娛樂、醫療為一體的休閑娛樂文化產業園。中國渦陽老子文化生態園建設項目將利用五年時間、分三期工程進行,設置有一心、二帶、四區、六景、八卦等區域,為海內外游人提供一道家文化體驗目的地。
北平城遺址:渦陽縣曹市集北。漢代山桑城故址,夯土城墻,有東西二門。始建于春秋,時名垂惠聚。東漢建武四年(28年),王莽部將蘇茂、周建被劉秀軍打敗,逃至垂惠聚。次年,劉秀率軍攻打垂惠聚,圍困月余,后用火攻之,城土皆燒為紅色,因此得名紅城子。 城址面積約1.3平方公里,長方形外城為夯土筑成,東西長約900米,南北長約1430米。西城墻今平整作大路,殘高1.7米,上寬7米,下寬19米余。其余三面城墻均成農田。內城地勢較高,俗名小城墻,面積約1897平方米。北面城墻殘高1.5米余,于莊莊東200米處地勢最高,當地群眾呼為“金鑾殿”。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嵇康墓:在安徽省渦陽縣城東北30公里的嵇山南麓。嵇康(774--763),字叔夜,三國曹魏時人。著名的文學家、音樂家,官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其與當世名士阮咸、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為友,常駐聚會于竹林之下,時稱“竹林七賢”。因政治上擁護曹魏,反對司馬氏集團篡權,為司馬昭所殺。臨刑前,他拒絕了二千太學生的營救,索賠琴彈了一曲已成絕響的《廣陵散》。后葬于此。嵇康墓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岳廟:又稱天齊廟,位于太清宮之東,為一獨立廟宇,是道教宮觀中唯一稱“廟”的殿宇,也是太清宮龐大的建筑群中唯一幸存的古建筑,它是祭祀泰山神——東岳大帝的廟宇。東岳廟坐北朝南,有山門3間,東西廂房各7間,主殿5間,為磚木結構,灰墻圓窗。其主殿5間為宋代建筑,經元代重新修整,道光18年再次重修,是安徽省少見的宋代磚木結構殿宇。現已按原貌修復加固,在殿內陳列元至明清敕建和裝修太清宮的石碑20余塊,其中較為著名的元代翰林張起嚴的“敕建天靜宮興造碑”和明代方震孺的重修碑及“古流星園”石匾額、“敕建”、“混元降誕”殘片、蟠龍碑帽、大型石橋拱圈、大批漢磚等。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摶臥跡:位于渦陽縣石弓鎮小山子窩之西岸,有方大凸石,東高西低,稍傾斜,上有巨人仰臥所壓之痕,首頸、軀干、四肢清晰分明,旁有馬狂躁時踢趴之蹄跡,一切惟妙惟肖,窮形盡相。傳說此痕為陳摶臥息壓成。五代宋初人陳摶,不圖仕進,曾在華山修道,稱“華山處士”,著有道德經《指元篇》等,宋太祖賜號“希夷先生”。相傳陳摶晚年游歷祖國山川時,在此地休息過。
張樂行故居:位于渦陽縣城西北張老家村,張樂行1810年誕生于此;在早期結捻活動中,張樂行常與龔德樹、蘇天福等人在家中聚會議事,計劃如何起義抗清。張樂行故居屬清式四合院,松柏掩映,有合瓦瓦房16間,其中前排堂層5間,后客廳5間,東西廂房各3間。客廳重梁起架,雕梁畫棟,明柱走廊,花格門窗,建筑雄偉。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捻軍會盟舊址:位于渦陽縣西關“山西會館”院內。咸豐二年(1852年)張樂行等各路捻軍聚集在山西會館會盟,公推張樂行為盟主,進行武裝抗清起義。 捻軍會盟舊址之山西會館,是山西商人集資所建,整體建筑雄偉。大門面向南,前后3排房屋,兩進院落。大門兩旁有石獅一對,門上石質匾額橫刻“山西會館”四字。二道大門兩旁有石鼓一對,穿中堂可達后院;后殿5間,磚木結構,上覆五色琉璃瓦;大殿前置一銅香爐,捻軍結盟時在此焚香立誓,祭告天地。舊房屋在清軍剿捻時多次遭到破壞。1938年又遭日軍轟炸,解放初期,僅剩有石刻匾額和石碑各一塊,石獅子和石鼓各一對。1962年,安徽省人民委員會撥款在舊址重建房屋5間,作為捻軍會盟起義紀念建筑。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四軍第四師紀念館:坐落于渦陽縣新興集,距縣城20公里,北與河南省永城市接壤,是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國防教育基地、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亳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AA級旅游景區。 新四軍第四師紀念館原為新四軍四師司令部舊址,1994年5月2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原新四軍第四師參謀長張震來新興集故地憑吊,命名并題寫了“新四軍第四師紀念館”館名。紀念館占地12畝,館房34間,專職人員3名。
輝山革命烈士陵園:位于該縣曹市鎮輝山村境內,建于1945年夏,占地102畝,是亳州及淮北、宿州地區最早、最大的抗日烈士陵園,于2003年被命名為亳州市重點革命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該園先后承辦了新四軍東進六十周年暨劉少奇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亳州市紀念彭雪楓將軍殉國六十周年大會、渦陽縣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大會等重大活動,舉辦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實踐活動、中小學生愛國主義傳統教育等系列活動,發揮了積極的社會教育效果。此次被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將進一步擴大陵園的影響,對打造成皖北紅色旅游新亮點產生積極的作用。
渦陽興華農業綜合示范莊園:始建于1997年,地處安徽省西北部,渦陽縣城西郊7.5公里處,省道307線南側1.5公里處,陳大鎮境內。該莊園總面積675畝,其中:一期工程395畝,投資135.5萬元,現已完成,二期工程即將啟動。目前渦陽縣興華農業綜合示范莊園道路暢通,水面和園區綠化交錯有致,現有可利用水面200余畝,已種植各類花卉苗木園圃65畝,數量達2.5萬棵,收集地方土樹種達16類,近2萬棵,引進各類綠化苗木近5萬棵,花卉13類,21個品種,近萬株。
名優特產
高爐系列酒:渦陽也是安徽酒鄉之一,著名的高爐品牌系列酒就產在渦陽縣的高爐鎮。如今,高爐品牌系列酒已走出安徽,邁向全國,占領東南西北各大市場,遠銷亞歐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國白酒行業五強之一、安徽省輕工三巨頭之一。據史志記載:東漢末年,曹操在高爐沿渦一帶屯兵數十萬,在渦河兩岸訓練水軍,準備進攻吳國,掃平蜀漢,統一中國。為犒勞三軍,曹操又將各地酒師召來,利用本地甘泉釀造美酒。于是高爐鎮因鍛煉兵器的“高爐”而得名,高爐的酒業也因此發地起來,在當時便有“漢三杰聞香下馬,高爐酒十里飄香”的美譽。高爐酒采用傳統釀造工藝,選用渦陽本地優質高粱、小麥、大麥、豌豆等糧食作物為原料,精心釀造而成。具有“清澈透明、綿甜凈爽、窖香濃郁、回味悠長”等特點,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因此,高爐酒早在清乾隆年間在南洋評酒會獲獎。如今,安徽高爐雙輪集團又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加大科技投入,生產開發出“高爐家酒”、“老高爐”、“五味雙輪王”等高爐品牌系列酒。并榮獲 “中國馳名商標”、首食品博覽會金獎、巴黎第40屆國際名酒大賽金獎等榮譽稱號。
貢菜苔干:渦陽縣義門鎮沿渦一帶。苔干是一種由萵苣狀的植物加工成半干品蔬菜。由于在清乾隆年間曾作為貢品納入宮廷,故得名為貢菜。義門苔干不僅營養價值高,還有食療價值經專家鑒定,苔干含有17種氨基酸以及糖、粗蛋白、鈣、鉀等多種礦物質,是稀有天然綠色食品。原來苔干原是一種野生植物,傳說最早只有老子故里太清宮流星園種植,不做菜吃,專為醫病所用。太清宮與義門鎮僅有15公里之遙。明清時期,太清宮毀于戰亂,這種植物便流入民間,成為宮廷菜肴。苔干生長較為嬌貴,需立秋育種、霜降收獲、生長期僅有75天、井中泡芽、育苗、打壟移栽,至于加工技術,那是一絕,打葉刨皮、利刀出菜,把握時光,通風晾曬。所以外省外埠想移栽這種植物,發展苔干,結果十種九敗。義門苔干在民國時期就在湖廣、南洋一帶享有盛名。到了苔干收獲季節,南洋、湖廣商人便來到義門古鎮收購苔干,晾曬苔干需要藍天里日,為防老天爺下雨,影響苔干質量,商人們便籌資大唱苔干戲。義門古稱廟集,集上有廟宇一百多座,座座廟宇香煙縈繞,鑼鼓喧天,不分晝夜。據說這樣以來龍王只顧看戲,便顧不得生云播雨了。目前渦陽義門苔干已經開發成十幾個系列產品,產品出口遠銷韓國、新加波、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中藥材:亳州是中華藥都、神醫華佗故里,又是全國最大的中藥材市場之一,而渦陽縣也正是這個藥材市場的中藥材生產基地之一。沿渦及渦河經濟帶二十余個鄉鎮,特別是義門、陳大、牌坊一帶,藥材種植面積達十余萬畝,品種多達上百個,主要產品有白芍、紫菀、白芷、菊花、薄荷、牡丹等。其中白芍是該地區的拳頭產品。由于白芍是多年生植物,有利于高效農業的發展。目前,該地的區為了提高土利用率,在果樹行里套種白芍,白芍垅里間作苔干,逐漸形成果—藥—苔的農業發展模式,從而形成渦陽的地域特色。每逢春夏交接之時,沿渦兩岸,先是梨桃蘋果等果樹開花,接著是白芍、牡丹開花,紅紅的一片,很是壯觀,也為發展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創造了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