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縣位于河北省中南部,滏陽、滹沱河畔,距省會石家莊市143公里。總面積1191平方公里。總人口57萬人(2004年)。獻縣是舉世聞名的“金絲小棗之鄉”、全國重要的建儀建材生產基地、成語“實事求是”的發源地、抗日民族英雄馬本齋的故鄉、華北大平原上正崛起的一顆新星。隋代經學家劉炫,清代文學家紀昀,冀中回民支隊司令馬本齋均為縣境生人。
行政區劃
獻縣轄4個鎮、13個鄉、1個民族鄉:
鎮:樂壽鎮、淮鎮鎮、郭莊鎮、河城街鎮
鄉:韓村鄉、陌南鄉、陳莊鄉、徐留高鄉、商林鄉、段村鄉、張村鄉、臨河鄉、小平王鄉、十五級鄉、壘頭鄉、南河頭鄉、西城鄉
民族鄉:本齋回族鄉
歷史沿革
獻縣歷史悠久,夏商時期屬冀州,春秋時屬燕國,戰國時屬燕、趙、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西漢屬河間國樂城縣,境內就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城市——樂城。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河間郡,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改河間郡為河間國,自此,河間或為國或郡,前后歷時達700年,其治所一直在今獻縣河城街南,直到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78年),郡(國)治所北徙,“河間”之名遷出縣境,獻縣一直是河間國(郡)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隋改樂壽縣。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樂城為廣城,仁壽初(公元601年)改廣城縣樂壽縣。隋末竇建德在此建大夏國。唐宗為樂壽縣。金天會七年(公元1129年)升格改名壽州,天德三年(1151年)更名獻州。據《嘉靖河間府志》載:“以其河間獻王封國,獻陵在焉,故特名其州曰獻。”明洪武八年(1375年)降州為縣,始稱獻縣,一直沿用至今。
清沿襲明制,屬河間府。抗日戰爭時期,東部地區(今淮鎮、韓村、壘頭、高官和今滄縣的杜生、崔爾莊一帶)劃屬建國縣。南部地區(今陳莊鎮的全部、河城街和南河頭鄉的部分)劃屬獻交縣。1949年獻交縣撤銷,南部部分地區劃歸獻縣。1945年建國縣撤銷,東部地區除杜生、崔爾莊一帶劃給滄縣外,其余劃歸獻縣。1958年饒陽、武強兩縣并入獻縣,仍稱獻縣。1961年又將武強、饒陽劃出,獻縣恢復原建制。今有鄉鎮18個,轄500個自然村。
民族人口
獻縣總人口56萬人。有26個民族,即漢族、回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傈傈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土族、達爾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5841人,回族占5136人,設有本齋回族鄉。縣政府駐樂壽鎮東門外大街。
地理位置
獻縣北靠京津,南通中原,西接省會,東臨渤海,地處“環京津、環渤海”大經濟圈。北距神黃鐵路30公里,西距京九鐵路25公里。106國道縱穿南北,307國道和石黃高速公路橫貫東西,在境內形成“黃金十字”,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從這里驅車,一個半小時可以“上天”——到達首都和石家莊機場,一小時可以“出海”——到達黃驊港。
自然環境
獻縣地處海河流域、黑龍港地區中部,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常年降水量560毫米,年日照2800小時,無霜期189天,年日平均氣溫12.3℃。受阜平、五臺、呂梁、燕山、喜馬拉雅等劇烈造山運動和四次大的海陸變遷影響,在黃河、滹沱河的多年沖擊下形成如今的平原地貌。全境西高東低,平均海拔12米,境內子牙河、子牙新河、滏陽河、滹沱河、黑龍港河五大河流縱橫交錯,土地平坦,土層深厚,土質為沖積層淤積壤土,除部分鹽堿沙地外,均適宜多種作物生長。
物產資源
獻縣現有耕地106萬畝,盛產小麥、玉米、棉花、紅棗等。紅棗是獻縣特產,2000年被國家林業局、中國經濟林協會授予“金絲小棗之鄉”。到2003年底,全縣棗糧間作面積已達50萬畝,紅棗年產量2.8億斤;獻縣境內石油、天然氣、地熱儲量豐富。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已鉆井300多眼,日產原油4000多噸,先后打出地熱井8眼,大部分進行了采暖、洗浴、溫室、養殖等生產生活綜合利用;獻縣現有人口56萬,其中成年勞動力27萬,除去16萬在當地從事生產、勞動外,有剩余勞動力11萬,具有勞務輸出和人力資源開發優勢;獻縣工業生產已形成了鑄造、輕紡、化工、抽紗、建儀建材、三車(汽車、三馬、摩托車)配件、除塵設備、電線電纜和工藝品等二十多個骨干行業,3000多個品種,其中有45項產品獲得國家、省、市優質產品稱號,120余種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汽車工具、抽紗制品、草編、條編、地毯線毯、提花織物、漁具、閥門、球墨鑄件、建筑器材、鉛筆機械、箭桿織機、拉絲機等成為知名品牌。
經濟發展
獻縣農業形成了以速生楊、紅棗、無公害蔬菜、優質棉花和畜牧養殖、加工為主的產業格局,“薈翠”牌蔬菜、“沙龍”牌甜瓜、“樂壽”牌冬棗等農產品走上了京、津市民的餐桌,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工業形成了鑄造、三車配件、抽紗、漁具、除塵設備、建儀建材等6大主導產業,成為全國知名的建儀建材生產基地。

獻縣張莊天主教堂
名勝古跡
獻縣文化底蘊豐厚,民風淳樸。悠久的歷史,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漢代墓群、明代石橋、法國哥特式建筑張莊天主教堂、馬本齋母子烈士陵園等文物古跡眾多。加之現代化的文化娛樂設施和經常開展的多姿多彩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正在努力地營造優美的人文環境。
獻縣漢墓群,是漢代河間王及其子孫、樂成侯、中水侯等葬于獻縣境內墓葬的總稱。現存37座漢墓。獻縣漢墓群規模大、級別高、數量多、層次全、時間跨度大,貫穿于漢代的始終,對研究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和歷史價值。1996年11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莊天主教堂,歷史久遠,建筑宏偉,風格別具,中外馳名,有“華北第一堂”之稱。此堂位于縣城東張莊村,分東西兩個大院,占地共315畝。據歷史資料記載,公元1856年(清咸豐六年)5月,羅馬教廷決定從法國遣使會管理的北京教區劃一部分歸法國耶穌會管理,在河北東南部成立一個新教區,叫直隸東南教區,并委任上海教區法國耶穌會會士朗懷仁為第一任代牧主教。1861年3月,朗懷仁主教決定將直隸東南教區首府遷至獻縣,選定城東一公里處的張家莊(現張莊村)建立總堂,該教區位于東經111度至115度,北緯35度至39度之間,它的北部和東北部是北京教區,西部是直隸西南教區,南部是山東教區,南北約520公里,東西約120公里轄河間、大名、廣平三府,深、冀、景、開、磁五州及三十三個縣城及屬地教務。
地方特產
獻縣補花工藝:針法繁多,現多采用柳埂、套花、衲針、壩活、扦補、撥花、勒絲等20種左右針法,要求做到緊、齊、淺、勻。緊即扦線扣于花邊及底布上,花片應趴而不起;齊即要求扦線針腳長度一致;淺即扦線以扦住花片與底布結合處兩根布絲為準,并在花片上不得有明顯針跡;勻則要求針距間隔勻而不斜。柳埂針法必須自左至右,再向左出針,針針壓過半針,拐彎處針碼勻短。每一產品內數種針法并用。
金絲小棗:是獻縣農村經濟的特色產業,縣委、縣政府把發展棗糧間作作為富民強縣的戰略措施來抓,規劃發展面積60萬畝。目前,全縣棗糧間做面積已達50萬畝,其中結果面積已達20萬畝,紅棗年產量5000萬公斤,總產值2.2億元,全縣人均紅棗收入440元,占全縣農業總收入的30%,金絲小棗已成為獻縣農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2000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名、特、優金絲小棗之鄉。獻縣的金絲小棗以其品質優良、營養豐富聞名全國,享譽世界,在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榮獲金獎,在1999年北方六省市農副產品交易會上被評為河北省名牌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