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外區,隸屬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位于哈爾濱市的中東部。城區東與阿城區、賓縣接壤,西與道里區以濱洲鐵路為界,南接南崗區、香坊區,北與松北區、呼蘭區毗鄰。全區總面積618.6平方公里。轄22個街道辦事處、3個鎮、1個鄉、115個社區和38個行政村。區政府駐北十四道街55號。道外區常住人口為811178人。
【行政區劃】
道外區轄23個街道、4個鎮:
街道:靖宇街道、太古街道、東萊街道、濱江街道、仁里街道、南市街道、崇儉街道、振江街道、東原街道、大興街道、勝利街道、南馬街道、民強街道、大有坊街道、南直路街道、化工街道、火車頭街道、新一街道、三棵樹大街街道、水泥路街道、太平大街街道、黎華街道、新樂街道
鎮:永源鎮、巨源鎮、團結鎮、民主鎮
【建置沿革】
道外區是哈爾濱市形成、發展較早的老城區。據史料記載,早在哈爾濱市形成以前,人類就在此地繁衍生息和開發建設。 商、周和先秦時期,這里是肅慎族居住地區。 兩漢、三國和兩晉時,屬扶余國。 南北朝(492年)時勿吉族興起,滅掉扶余,這里成為勿吉族的轄地。 隋朝,勿吉族車骨部突起,松花江、牡丹江流域以及黑龍江中上游都為其所有。 唐代,道外區正式納入疆域版圖,先隸屬河北道,后又歸屬于渤海國漠頡府。五代時,來源于唐朝黑水靺鞨(族)的女真族迅速興起,分布于松花江、黑龍江下游地區。之后,遼建契丹國,這里成為生女真族的領地。金滅遼(1125年),這里隸屬于金,是金代上京會寧府(今阿城市城南白城)西北部的邊緣地區。現道外區萬寶鎮后城村系金代古城遺址,是屯糧聚草的軍糧城。 元朝(1271~1368年),此地歸碩達萬戶府管轄。 明朝為鞏固封建統治,在東北各地設立了眾多的"衛"、"所",這里先歸屬于岳希衛,后劃入阿什衛。 清初,清政府放開封禁,加強東北邊防,將原寧古塔將軍管轄的黑龍江北岸畢占河以西之地劃出,歸屬于新設的龍江將軍。龍江將軍與吉林將軍在哈爾濱地區的管轄范圍是以松花江為界,江南、江北分屬為兩個將軍轄地。康熙年間(1662~1723年),清政府在今道外區前進鄉境內設置了水師營,營周圍還設立了許多官莊。雍正四年(1726年),設吉林阿勒楚喀協領衙門,地址在上京會寧府,至此,這里便屬阿勒楚喀副都統管轄。 金代上京會寧府已成為統治中心。這里位于上京會寧府西北邊緣地區,形成了放牧的草場和捕魚的灘頭,漸有人煙。人們相沿稱呼這里為"馬場甸子"。后來逐漸形成崗家店、五家子(傅家店)等村落,這就是道外區的前身。伴隨傅家店及周圍村落的形成和發展,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組成了"傅家店辦事公所委員會",進行地方自治管理。同年,吉林將軍達桂會同黑龍江巡撫程德全,聯合奏準在傅家店設置了"吉林濱江關道"。道臺府辦公地址現道外北十八道街建業一巷8號院內。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準于設立"濱江廳江防同知”,廳署設于現道外南十一道街,治理傅家店、崗家店、四家子等村。次年(1908年),濱江廳江防同知何厚琦,認為傅家店的"店"字意義狹窄,將"店"改為"甸"。從此,傅家甸便成為道外城區最早的區劃名稱。 清宣統元年(1909年)四月,為加強治理,東三省總督奏請清廷,將濱江廳江防同知改稱雙城府濱江廳分防同知。宣統三年(1911年),又把雙城東北隅六十一村屯劃歸濱江分防同知,使其轄區擴大到西起葦塘溝,東至阿城界,南至雙城府旗屯營地,北至松花江南岸,東西寬70余華里,南北長40余華里,110余個村屯,4萬余坰耕地,5 280余戶人家的地區。除沙俄管轄的道里、南崗、香坊等地部分外,其他地區都屬濱江廳轄界。 1920年黑龍江省省長公署在馬家船口設立了馬家船口市政局,同年2月改為松北市政局,1925年8月改稱松浦市政處。江南傅甸(現道外區)為吉林將軍轄。 1913年改稱濱江縣,1927年設市政籌備處,1929年5月建立濱江市,劃傅家甸、四家子、圈河、太平橋為濱江市轄區。濱江縣只管原縣屬農村部分。 1932年日軍侵占哈爾濱,翌年將濱江市、松浦市并入哈爾濱市,同時分設東、西傅家區和松浦區。 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市解放后,又一度將東、西傅家區改為東、西、北傅家區。不久,北傅家區撤銷。 1956年東、西傅家區合并改稱道外區,全區設三個鄉鎮和14個街道辦事處,其中江南城區街道辦事處12個,江北郊區街道辦事處2個。 2004年3月24日道外區與原太平區正式合并,新區名為道外區。區劃調整后,原江北三鎮劃歸松北區管理,全區轄22個街道辦事處和一鄉一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城區東與阿城區、賓縣接壤,西與道里區以濱洲鐵路為界,南接南崗區、香坊區,北與松北區、呼蘭區毗鄰。全區總面積618.6平方公里。
氣候特點 道外區地處哈爾濱市中東部,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3.5℃,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19.4℃,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22.8℃;年平均降水量530毫米,雨季集中在七、八月份,無霜期136天左右。整個冬季處于極地大陸氣團控制之下,夏季受副熱帶海洋氣團影響 ,春秋兩季為季風交替,其類型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冬季從當年11月至次年3月,最冷在每年1月份,平均氣溫為零下20.3℃,最低為零下38℃。整個冬季降水很少,一般占全年總降水量的6%左右,氣候嚴寒干燥。每年7月份氣溫最高,平均為22.8℃,最高氣溫可達36℃以上,一般22℃以上氣溫40天左右。 夏季降水日多,降水量大,一般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5%左右,以陣雨為多,年內雨日一般在40天。每年4月份,氣溫開始升高,氣旋活動頻繁,使氣溫變化無常,升降溫幅度較大,氣溫在10—22℃之間持續可達60天。此時期風大,多西南風,有時可達8級。降水量不多,一般占全年總降水量的12%左右。 每年9月下旬起,冷空氣開始入侵,氣溫下降,10月份平均氣溫可降至5℃左右。霜凍出現早,9月下旬就可以發生初霜。此時期降水量減少,約占全年降水量的18%左右。 全年無霜期為135天,有霜期為221天。日均氣溫低于零下的日數占全年的45%,低于零下10℃的日數120—210天,低于零下20℃的日數66天,低于零下30℃的日數一般是六、七天。
水資源 哈爾濱市城郊唯一的一座自然山體天恒山,坐落在此區團結鎮境內,距城區僅3公里,北望松花江,西臨阿什河,南靠哈同公路。總面積3000多公頃。海拔高度在120~215米之間,森林植被覆蓋面積達70%以上。天恒山地下水量豐富,經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廳礦泉水評審委員會鑒定,達到了國家《飲用天然礦泉水》規定的指標。 “一江、兩河”(松花江34.7公里、阿什河7.45公里、馬家溝河9公里)流經道外區,地面水利資源比較豐富。
【風景名勝】
哈爾濱清真寺
西起十二道街,東至十四道街,南起育民街,北至靖宇街,是國家一類保護建筑,該寺始建于1897年,1904年改建,1935年在眾多穆斯林朋友的倡議和捐助下再次擴建,保存至今。1998年哈爾濱清真東寺被評為為全國百座模范清真寺之一。2003年清真寺擴建改造工程是在清真寺南北兩側臨十二道街新建兩座附屋用房建設面積440平方米,并對清真寺主殿進行維修和裝飾,現穆斯林文化廣場建設工程于2005年6月竣工。是東北最大的伊斯蘭清真寺,是全國清真寺中少有的阿拉伯式建筑,主殿高13米,可容納500~600人,后窯殿有21.75米高的尖塔(俗稱望月樓)。阿拉伯式建筑風格。
哈爾濱關道-道臺府
道臺府是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道外十八至十九道街之間,始建于1905年,是哈爾濱市第一任行政政府所在地。20世紀初,沙俄建成中東鐵路。強行租借鐵路沿線的哈爾濱市區時,傅家甸(道外)就被劃于租借地之外,處于與哈爾濱市并存的特殊地位,屬于中國政府治理的行政區域,清政府為加強對傅家甸地區的治理,在政權建置上設立了級別較高的“道”一級政權機構。清朝的“道”是介于府與縣之間的機構,是哈爾濱最早和最高的行政機構,前后有16任清政府官員在此辦公。2005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道外區對哈爾濱關道進行了保護性的修復擴建工作,修建后的哈爾濱關道,占地兩萬八千余平方米,按古式建筑布局,呈對稱式,同時遵循封建禮儀,左文右武,前衙后寢,中軸線上由外至內依次為照壁、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宅門、三堂(內宅或上房),東側線上由北至南有衙神廟、書房、廚房、戈什房、雜項人房。西側線上有冰窖、督捕廳、洪善驛、會華官廳、會洋官廳。院墻內有車棚、馬號、茶房、糧倉等,整個建筑群主從有序,錯落有致。
江畔公園
江畔公園,位于道外區松花江畔堤頂,西起濱洲橋下,東至太平閘口橋,全長4.8公里,總面積20.3公傾。該園始建于1955年,原名“道外區江沿公園”,是哈爾濱市沿江主要游覽區之一,屬沿江帶狀公園,其整個建設布局結合堤防建設進行。1987年至今,根據哈爾濱市沿江一條線總體規劃,配合題防加高,在完成防洪達標工程的同時,對園內綠地、道路、設施進行了大規模的新建和改造。江畔公園環境優美,綠化彩化面積占全區五分之三。園內有針葉、闊葉、喬木、灌木花卉品種近30個,有樹木6289株,草坪54000多平方米,彩化面積4000余平方米,剪型樹百余株,雕塑有《母嬰》、《天鵝》、《群鹿》、《冰舞》、《騰飛》、《海豚》、望江亭長廊、蘑菇亭等。
靖宇公園
靖宇公園,位于道外區靖宇二十道街,正門西向正對靖宇大街,占地面積52528平方米,始建于1917年,是哈爾濱最早建成的公園之一。靖宇公園原名“東四家子公園”。據史料記載,東四家子公園占地13坰,南北長85丈,東西寬5太,正門向西開設,北面設一便門出入。園內建涼亭兩座園中建筑為東洋式建筑。該園在建園后至建國前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被作為本區地方政府官方聚會活動的場所。1919年宜名為“濱江公園”,建國后改名為“道外公園”。1952年至1957年道外區建設科接管了道外公園,修建了辦公室和溫室,增修了園內柏油馬路,開辟出一個冬季滑雪場。1985年為紀念楊靖宇將軍,經有關部門批準,道外公園改名為“靖宇公園”。同年在園內新建花壇,重建了公園正門和售票亭。2000年,政府把封閉式公園改建成開放式公園,新建一處哈市最大的紀念廣場,周邊種植大量樹木和草坪,增加庭院燈和園林設施。
長青公園
長青公園,位于道外區八區體育場北側,占地面積3.6公頃,園中有樹木5種700余株。公園主景“東北抗日暨愛國自衛戰爭烈士紀念塔”是由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1947年7月7日舉行奠基典禮,1948年10月10日落成。塔占地面積471平方米,塔高30米,全部為花崗巖塊石結構。園內已建成楊靖宇、趙一曼、趙尚志、李兆麟等烈士雕像及以哈爾濱保衛戰為背景的浮雕12座。紀念塔兩側植有綠地,整個布局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感覺。因此,這時是歷年來人們祭掃英靈、緬懷先烈、進行革命性傳統教育的場所,同時也是娛樂休閑為一體的娛樂廣場。
天恒山風景區
天恒山,是哈爾濱市城郊唯一的一座自然山體,位于哈爾濱市道外區團結鎮境內,距城區僅3公里,北望松花江,西臨阿什河,南靠哈同公路,向東綿延數公里。天恒山海拔高度在120~215米之間,森林植被覆蓋面積達70%以上,并時常有野生動物出沒。天恒山是我國東北地區較早開展第四紀地質研究地點之一,也是從新石器時代到肅慎、勿吉、遼金各代沿用的古城遺址所在地。天恒山不僅生長繁衍著數十種動植物,而且地質層面復雜,發現過梅氏犀、猛瑪象等多種古生物化石,還保存著南北古城等古代人類文化遺址、遺跡。天恒山風景區包括天恒山和阿什湖兩部分,總規劃面積36平方公里。
【榮譽稱號】
2020年6月30日,道外區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2年2月21日,入選2021年度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擬激勵市縣名單,并進行公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