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中縣位于遼寧省中部,距離母城沈陽52公里,南接臺安,東鄰遼陽,西連黑山,北界新民,在1個半小時經濟圈內有鋼都鞍山、煤都撫順、化纖城遼陽、石化城盤錦等8大工業原料資源主產城市。遼中縣區域面積146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5萬畝;全縣轄17個鄉鎮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84個行政村,人口47萬。
行政區劃
遼中縣轄14個鎮、3個鄉:
鎮:遼中鎮、茨榆坨鎮、于家房鎮、朱家房鎮、冷子堡鎮、劉二堡鎮、滿都戶鎮、楊士崗鎮、肖寨門鎮、城郊鎮、六間房鎮、養士堡鎮、潘家堡鎮、老觀坨鎮
鄉:老大房鄉、大黑崗子鄉、牛心坨鄉

歷史沿革
遼中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人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他們是境內最早的開拓者。在現今遼中縣境南部出土過新石器時代遺址。商、周時期已有部落和村莊,分屬幽州和營州。春秋戰國時期,屬燕國。秦時期,屬遼東郡。西漢時在境內置遼陽縣(今茨榆蛇公社偏堡子古城),仍屬遼東郡。 東漢時期,屬玄夷郡。魏晉因之。西晉時期,分屬高句麗和百濟。東晉時期,屬前燕、前奏、后燕、北燕。南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時,東部為高句麗割據。隋時期遼河以西屬燕郡。唐為安東都護府轄境。遼時屬東京遼陽府所轄的湯州。金時仍屬東京路遼陽府轄區。元時期屬遼陽路、廣寧路分轄。明時期屬遼東都指揮使司轄地。清時期先后為新民、遼陽、承德(今沈陽)、鎮安(今黑山)、海城各府、州、縣之屬地。
民國時期,屬奉天省(后改為遼寧省)。民國二十年(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期間,仍為遼中縣,屬偽奉天省。1945年“九·三”勝利后,不久又被國民黨占領,設立遼中縣政府,屬遼寧省。1947年冬,遼中解放。1948年春,國民黨二次占領遼中。同年11月2日才最后獲得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權“遼中縣人民政府”,屬遼西省管轄。1954年劃歸遼寧省。為沈陽市轄縣。1955年屬遼陽專署。1959年,屬沈陽市。1964年,屬沈陽專署。1969年,屬沈陽市至今。
2009年根據《國務院關于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經省政府批準,撤銷遼中縣六間房鄉、城郊鄉、養士堡鄉、老觀坨鄉、潘家堡鄉,分別設立六間房鎮、城郊鎮、養士堡鎮、老觀坨鎮、潘家堡鎮,所轄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
地名由來
遼中縣地名是光緒三十二年(1906)設縣時,以“遼郡以西、遼水以東,宛在中央”之意而命名。或說縣治舊稱阿什牛錄鎮,此鎮居于全遼中心之地,故名為遼中。或說因其境地跨遼河兩岸,并位于遼河中游而得名。
人口民族
截止2010年遼中縣總人口53萬,其中非農業人口約10萬,勞動力資源豐富。遼中縣有漢、蒙、回、滿、錫伯等13個民族。人口出生率為5.88‰;自然增長率為0.60‰;計劃生育率99.11%。
自然地理
遼中縣地處遼河流域下游,屬遼河、渾河沖積平原。起伏甚微。地勢平坦,土質肥沃,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是全國糧食生產基地縣。海拔由22米降至6米左右。東部茨榆坨一帶有少數沙丘,西南部地勢低洼。
遼中縣縣處南溫帶亞濕潤區,屬大陸性氣候。春季多風,夏季瀕雨。遼中海撥5.5-23.5米,年平均日照2575小時,年平均氣溫8℃。一月平均氣溫-12℃,最低氣溫-31℃;七月平均氣溫24.5℃,最高氣溫35℃。平均相對濕度65%,平均無霜期171天。年平均降水量640毫米,多集中在七、八月份。無霜期165天。
境內主要有遼河、渾河、蒲河、細河等。可利用地下水資源5.9億立方米。渾河,位于遼寧,發源于撫順市,流經沈陽 ,長約幾十公里,是遼河的支流,古稱遼水,又稱小遼河。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灣甸子鎮滾馬嶺是沈、撫兩市母親河——渾河的發源地。著名的渾河源頭位于滾馬嶺下,那里的景色更為清新恰人。相傳,唐朝大將薛仁貴片東時路過這里,因貪戀眼前的景致不慎滾馬,“滾馬嶺”由此得名。一路尋來,林間常有水聲相拌,但臨近源頭,一切卻歸于沉寂。惟見源頭石下,一冽清泉緩緩流出。細河是大凌河下游左側最大支流。源出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他本扎蘭鄉東北東駱駝山(清初名摩該波羅山)北坡牌樓營子村附近。經阜新市區,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東梁鄉、伊嗎圖鄉、臥鳳溝鄉以及清河門區的蔡家屯入義縣,在復興堡進入大凌河,全長113公里,總i流域面積2932平方公里,比降O.002一0.001。上游他本扎蘭鄉楊家荒村以上超過O.0059,河寬160—356米。
經濟概況
2005年1—9月份,全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億元,同比增長65.2%。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0.07%;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98.9%。工業增幅強勁。1—9月份,全縣全口徑工業總產值累計完成121.2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71.3%,比去年同期增長34.9%;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31.9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79.2%。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由年初的75戶增加到145戶。增加70戶,增幅為93.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預計實現8.17億元,同比增長41.7%。銀豐鑄造一期竣工投產以及投資額均為2億元的遼冶重工、遼健石化、九星30萬噸銅加工一期工程等項目的相繼開工,為我縣工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農業經濟持續增長。全縣農業產值預計可實現44億元,同比增長9.1%。農作物播種面積130萬畝,糧食總產量預計10億斤,新建各類富民小區200個,發展壯大了12個種養業基地,建成了14個現代化農業園區。肉牛、生豬、肉雞飼養量分別為25萬頭、130萬頭和2000萬只,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38%、18%、6%。第三產業健康發展。1—9月份,全縣個體工商戶11853戶,從業人員14930人,注冊資金84321萬元。全縣私營企業592戶,從業人員8125人,注冊資金51988萬元。投資600萬元建成肖寨門、養士堡黃牛交易市場,投資100余萬元改造了輕工市場和副食大廳,投資500萬元新建家家福超市,投資1000萬元新建了碧水灣賓館。全縣商品零售總額預計實現26億元,同比增長10.6%。 財政收入平穩增長。全年地方財政收入預計實現1.5億元,同比增長24.7%。

農業發展
遼中縣耕地面積130萬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57萬畝,玉米種植面積39萬畝,大豆種植面積10萬畝,小麥及經濟田種植面積24萬畝。盛產水稻、玉米、大豆。糧豆年總產量52.6萬噸。葡萄、草莓、棚桃等水果年產量3萬噸。精養水面10萬畝,淡水魚年產量7.4萬噸,肉雞年飼養量3000萬只,肉牛年飼養量25萬頭,肉豬年出欄量100萬頭,白酒年產量10萬噸。遼中縣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漁業生產先進縣、全國菜籃子先進縣、全國肉雞生產基地、全國瘦肉豬生產基地、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這些都為農產品深加工產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工業發展
近年來,遼中縣積極實施工業立縣戰略,以項目為綱,環境為本,科學發展。目前,全縣已有各類工業企業50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100家。主要產業是鑄造、機加、石油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白酒釀造和稻米加工等。目前世界上已有12個國家和地區在遼中縣興辦外商投資企業30多家,遼中縣累計引進外資6000多萬美元。例如文華制衣有限公司,年出口創匯在1000多萬美元以上。目前,全縣有50多種產品被國家和省市評為名牌產品。 經過近一年來的努力,該縣已經新建一批大項目。例如,沈陽機床銀豐鑄造有限公司、遼冶重工項目、沈陽不銹鋼工業園、沈陽泵閥工業園、沈陽九星集團興建的30萬噸銅材生產線、沈陽久大集團改擴建的生產能力達到4萬錠的生產線等,都為我縣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進作用。預計2005年全縣工業銷售收入實現16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實現40億元。 目前,全縣上下已經形成共識,按照新型工業化戰略要求,以小城鎮建設為突破口,結合沈陽市政府建設西部工業走廊的規劃,借助工業開發大道建設,給我縣帶來發展契機,建設工業新城,形成給沈陽工業配套的鑄造機加產業基地,石油化工產業基地,有色金屬加工產業基地,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力爭經過“十一五”規劃的發展,工業增加值占GDP55%以上,基本實現遼中工業化目標,壯大地方財政,實現遼中縣由目前的農業大縣向工業強縣轉變,從而帶動遼中縣各項事業的進步,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諧遼中奠定堅實的基礎。
商貿旅游
目前,全縣擁有集貿市場和批發市場27處,大型商場和專賣店等近百家,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0多億元。三星級賓館1家,其它賓館10余家,洗浴、歌廳等休閑娛樂場所近百家。 蒲河公園規劃。為了提高遼中的城市品位,適應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縣委縣政府決定建設遼中縣蒲河公園,規劃中的遼中縣蒲河公園位于蒲河河道城區段兩岸,東岸堤長2480米,西岸堤長1850米,總規劃面積為76公頃,其中水面49公頃,陸地面積27公頃,蒲河緊靠遼中縣東側,自北向南,最后匯入渾河,蒲河遼中縣城區段的環境和景觀質量對遼中縣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搞好蒲公園景觀建設既能改善沿河生態環境,也為遼中人民提供了一處休閑娛樂、游玩觀賞的綜合性文化場所。規劃中的蒲河公園以體現遼中的文化和地方特色,體現人與水的和諧,人與自然的融和的理念修建的。由于蒲河公園規劃設計科學合理,它不但不影響泄洪能力,也為遼中縣城帶來新鮮空氣,增添了自然景觀。歡迎投資者參加蒲河公園的投資和建設。

交通能源
遼中區位優勢明顯,距省會城市沈陽53公里,距沈陽桃仙機場75公里,大連港300公里,營口港(鲅魚圈)160公里,首都北京600公里。遼中位于遼寧中部七座工業城市的中心,恰好處于沈陽經濟區的范圍內,境內擁有各級公路共1015公里,其中省級公路192公里,縣級公路172公里,鄉級公路275公里,專用公路64公里,村級公路312公里。京沈高速公路、秦沈高速電氣化鐵路貫通境內。現有裝機總容量316.6兆伏安,6.6萬伏變電站19座。擁有日供水能力1.5萬噸的自來水廠和日處理能力5萬噸的污水處理廠。遼河油田年產天然氣5億立方米,現有利用指標300萬立方米。通信發達,擁有、移動通信、光纖通信、數字微波等通訊手段。全縣實現城鄉電話程控化。
社會事業
改革開放給醫療衛生事業帶來了無限生機。2004年末全縣共擁有衛生機構32個,醫療床位1045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606人。其中縣人民醫院以其設備先進、技術高明,成為遼中縣的醫療中心。
現有各類學校263所,在校學生總數8萬人,教職員工8080人。其中一高中是省級重點高中,二高中是市級重點高中。
金融業運行穩定,存貸款規模擴大。2004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37億元,貸款余額32億元。全年銀行現金累計收入200億元,支出199億元,收支相抵。
保險事業不斷發展,保險業收入大幅增加。2004年末,保險公司累計承保金額2676萬元,財產險賠款金額1999萬元。
文物古跡
遼中境內現有較大型宗教活動場所4處。其中,南三臺子天主教堂始建于1863年,經法國巴黎傳教士承建,于1992年重建,占地9690平方米。
永安寺始建于清光緒年間(又稱北大廟),于1995年復建,1996年大雄寶殿落成。
遼中境內現有古遺址49處,其中新石器時期16處,古墓葬4處,明代烽火臺和邊墻1處,出土文物若干件。有現代紀念性建筑3處,其中小英雄謝榮策烈士墓座落在茨榆坨西山旅游區內。
風景名勝
蒲河公園是蒲河流經遼中鎮和蒲東開發區形成的城內河帶狀公園,寬800米,長1700米,總面積136萬平方米。建設中的蒲河公園,已形成85萬平方米人工湖,2座湖心島,島上及兩岸遍布鮮花碧草,綠樹成蔭,環境優美雅致。
茨榆坨西山旅游區距茨榆坨開發區1公里,占地427公頃,南北2公里,東西8公里。區域內沙丘跌砦,綿延起伏,林深樹茂,百鳥鳴唱,令人深感回歸自然。
團結水庫位于遼中縣北25公里,有水面1667公頃,平均水深4米。湖中有綠島7處,其中最大島3平方公里,湖心山清水秀,水中魚類繁多,荷花菱藕飄香,萬畝蒲草蕩撲朔迷離,20余種飛禽棲息其中,景色優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