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揚州市邗江區方巷鎮錨定利民村(北湖片區)、沿湖村兩大核心區域,以“田園野趣”與“懷舊風情”為雙主線打造特色體驗,在精準滿足市民游客假日休閑需求的同時,依托“全域聯動、資源整合”的共富實踐模式,推動鄉村文旅從“單次活動”升級為帶動村民增收、激活鄉村發展的長效引擎,為區域鄉村振興寫下生動鮮活的實踐注腳。
“北湖拾秋”集市現場(邗江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走進利民村“北湖拾秋”活動現場,田園間的鮮活氣息撲面而來。39.9元游玩套票搭配手繪版《北湖漫游手冊》,成為游客開啟體驗的“出行標配”。手冊不僅標注點位,更暗藏“集章抽獎”趣味,而“蛋蛋王國”尋彩蛋、“吃雞獵場”抓活雞、“捕魚達人”撈小魚等互動項目,讓親子家庭在追逐嬉鬧中沉浸式解鎖農耕野趣;手作稻草人守護松茸田、非遺魚燈點亮秋日祈愿等“秋作”體驗,則讓游客在指尖創作中觸摸鄉村文化肌理。尤其是9.9元的“一米菜田”認領計劃,既圓了城市人“躬耕田園”的向往,更通過“認養+托管”模式為村集體帶來長期穩定收益,實現“游客得樂趣、集體增收入”的雙贏。
秋食補給區里,煙火氣與松弛感交織:25元一份的裔家非遺牛肉湯,搭配剛出爐的酥脆草廬燒餅,免費續湯的貼心暖到食客心坎;北湖院子的柴火灶上,松茸柴火雞咕嘟冒泡,香氣隨風飄遠;北湖有LAN·鄉野村咖里,熱飲香氣漫出窗欞,成了游客歇腳的好去處。這些餐飲點位均由本地村民經營,國慶首日便迎來客流高峰—村民們雖忙得腳不沾地,眉眼間卻滿是笑意。
若說北湖的樂趣在“撒歡”,沿湖村的魅力則藏在“尋憶”與“富民”的雙重價值里。國慶全新亮相的沿湖供銷社,用斑駁的搪瓷缸、泛黃的連環畫等老物件復刻20世紀80年代生活場景,一開業便成游客打卡熱地。更重要的是,這里不只是喚醒記憶的懷舊空間,更是串聯產銷的“鄉村共富驛站”:展架上的利民赤松茸、裔家牛肉、廟頭桑葚凍干、興灣大米等好物,均來自周邊8個聯動村莊,游客在沉浸式尋憶的同時,可直接選購地道鄉貨,讓各村的“好產品”實實在在轉化為“好收益”。
匠心手工坊內,非遺竹編傳承人現場展演竹編技藝,游客選購的竹編工藝品,每一件都凝結著村民手工制作的溫度;農家樂里,喬港漁場的生態鱸魚現撈現做,成了餐桌“爆款”,漁娘還會現場幫忙處理食材,方便游客捎帶回家。這些特色業態不僅豐富了游客體驗,更讓沿湖村及周邊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這場雙村聯動的假日盛會,背后是方巷鎮“全域旅游+共富行動”的系統布局,延續此前五一鄉村旅游成熟模式,整合高校、企業等多方資源,以利民村(北湖片區)、沿湖村為核心聯動周邊8個村,推行“區域包干、點位引流”機制:各村帶著“看家本領”參與服務,既為北湖、沿湖分擔接待壓力,也讓各村特色資源充分亮相,最終形成“客流互導、效益共享”的良性循環。據統計,活動首日利民、沿湖雙村游客量便突破萬人次,農產品銷售與餐飲消費均迎來顯著增長,“文旅熱度”正切實轉化為“共富動能”。
未來,方巷鎮將持續深耕“北湖拾秋”“沿湖漁家風情”兩大特色IP,推動雙村活動從“國慶限定”向常態化研學、文旅項目升級。屆時,北湖的“野趣”與沿湖的“漁家風情+懷舊體驗”,將不再只是游客的“假日限定樂趣”,更會成為帶動村民長期增收的“共富密碼”,為方巷鎮走上鄉村振興之路鋪就更寬廣的發展空間。(來源:邗江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