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期間,大別山國家風景道車流如織。公路沿途節點,游人紛紛駐足,村民昔日廢棄的豬圈、牛欄被改造為文化廣場、“牛欄書屋”后,竟然變成了網紅打卡點……這一切,都源于霍山縣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聚焦生態美、產業興,大力推進和美鄉村建設,以環境整治、產業升級、文旅融合為抓手,精心描繪宜居宜業宜游的詩意畫卷。
沿著蜿蜒的大別山國家風景道行進,霍山縣磨子潭鎮宋家河村如同一顆明珠鑲嵌在青山綠水之間。來到這里的外地游客,都會被一個名叫“牛欄書屋”的地方吸引。誰能想到,這個充滿文藝氣息、承載孩子閱讀時光的場所,前身竟是村民廢棄的牛欄。
“以前村里可不是這樣,豬圈、牛欄、廁所味道大,也不好瞧。”村民李興明說出了村子的變化,“現在好了,處處景色如畫,文化廣場能跳舞,旅游公廁也非常干凈,來村里打卡、住宿的游客一波接著一波。”
宋家河村的蝶變,是霍山縣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的生動縮影。當地緊扣“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理念,因地制宜對村民廢棄的豬圈、牛欄、廁所等進行“微改造、精提升”,將其改造為文化廣場、“牛欄書屋”、旅游公廁等公共設施。這些“點廢成金”的巧思,既保留了鄉土記憶的根與魂,又極大提升了村莊的整體“顏值”與內在“氣質”,讓和美鄉村成為游子眷戀、游客向往的幸福家園。
生態底色繪就后,如何讓“美麗風景”催生“美麗經濟”,成為霍山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的關鍵課題。宋家河村的答案,藏在一片小小的茶葉里。村里不僅挖掘茶文化、農耕文化,建起了村史館,還舉辦熱鬧的“村晚”,打造一條集種植、加工、研學、旅游于一體的茶文化產業鏈。如今,這片綠色的葉子,不再僅僅是農產品,更成為文化載體、吸引游客的“香餑餑”。
“我專門做油茶,隨著鄉村面貌的大變樣,茶油銷量一年比一年好,收入也非常可觀。”李興明笑著說,游客變多了,村里的土特產品也越做越豐富,根本不愁賣。
“我們把村民廢棄設施升級改造,變廢為寶,還發動群眾參與,實行‘門前三包’,共同維護建設成果。”磨子潭鎮宋家河村黨支部副書記邵文發表示,最關鍵的是發展產業,以茶葉為中心成立合作社,帶動農民增收,同時以“大別山人家”為主題,帶動周邊村民吃上“旅游飯”。從單一種植到融合發展的“接二連三”,鄉村產業的活力被充分激發。
與宋家河村異曲同工,首批入選安徽省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名單的太陽鄉金竹坪村,憑借其絕佳的生態區位,走上了一條“高顏值”的文旅融合之路。村里大力實施垃圾分類和污水治理,讓村莊的“里子”和“面子”一樣干凈。同時,修建觀景平臺、徒步棧道,讓游客更好地沉浸于大別山主峰白馬尖的雄奇壯麗。依托核心景區資源,金竹坪村正著力打造休閑康養旅游新地標。
“這些年,我們這邊變化太大了。”經營民宿的村民周甜甜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沿途路上、觀景平臺,每天都有好多游客拍照打卡,路面也非常整潔干凈。一到節假日,我們民宿很難訂到客房,家家戶戶都是滿房狀態,生意越來越好。”
太陽鄉金竹坪村黨支部書記蔣宏祥描繪了未來的藍圖:“我們利用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契機,重民生、夯基礎,全面打造環境優美、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幸福家園,讓鄉村成為人人向往的美好之地。”如今,旅游業已成為金竹坪村強村富民、促進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截至目前,霍山縣已入選省級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名單15個,已建成132個中心村。整潔的村道串聯起千家萬戶,歡聲笑語在文化廣場回蕩,環境整治提升了“面子”,產業升級充實了“里子”,而文旅融合則擦亮了“牌子”。在這片熱土上,鄉村全面振興的夢想正一步步照進現實。(劉皓 程維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