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昌10月12日電(記者 吳鵬泉)從打卡地標到品味煙火,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旅行方式已悄然轉變。那些藏身街頭巷尾的煙火小店,正成為他們旅途中的新寵。
12日,來自湖北武漢的“95后”游客李俊晨,在江西南昌一家街邊米粉店品嘗了拌粉和瓦罐湯。這次專程來南昌旅游的他,特意將市集和老街區納入行程。
“相比熱門景點,我更偏愛這種充滿‘煙火氣’的地方。”李俊晨說,街頭小館質樸而真實的生活氣息,已成為他旅行中不可或缺的“打卡項”。
在南昌市西湖區羊子街鴨子塘巷,廣西游客林欣怡穿行于街巷之間,品嘗地道南昌美食。“要真正了解一個城市,僅靠參觀博物館是不夠的,還要走進社區深處。”她認為,街巷小店是一座城市最真實的寫照,“在這里,能真切感受到當地人的生活氛圍。”
如今,越來越多的游客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的景點打卡,轉而追求原汁原味的市井“煙火氣”,這已成為旅游新趨勢。
在南昌市廣場東路經營煨湯店十余年的王麗見證了這種變化。她告訴記者,今年國慶中秋假期,眾多外地年輕游客專程前來打卡品嘗,“一天要賣出上千罐湯,爐子里的木炭24小時不停火。”
大眾點評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趨勢:今年“雙節”假期,眾多美食小城的“必吃榜”流量激增,帶動當地上榜小店的訂單量大幅上漲。
面對年輕人旅行方式的轉變,多地推動街巷小店等消費場景創新發展。浙江杭州推動夜經濟從“吃吃喝喝”向“沉浸式體驗”躍遷,一些燒烤店將烤串與現場音樂結合,為年輕人打造“情感棲息地”;江蘇金壇推出“青年小店培育計劃”,精準規劃街區的功能布局;四川蒼溪將自發形成的“野攤”納入規范管理,協調停車場開辟經營區……
南昌市社會科學院院長戴慶鋒分析認為,年輕人涌向市井“煙火氣”,是對生活意義、社會聯結與心理慰藉的主動追尋。他們通過消費“煙火氣”,尋找在現代生活中逐漸淡化的“人情味”與生活掌控感,從而完成對自我與周遭世界的重新錨定。
戴慶鋒指出,在年輕人追求“煙火氣”的當下,街巷小店需從單純的售賣場所,升級為集消費、社交與情感連接于一體的新空間,方能在“煙火氣”中煥發持久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