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縣位于漢中盆地中部,北靠秦嶺,南依巴山,是西漢著名外交家、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鄉。全縣幅員2265平方公里,轄18個建制鎮、12個鄉、393個行政村,總人口50萬,其中農業人口42.5萬。耕地面積49.3萬畝,其中水田33.6萬畝。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產富庶,升仙蜜桔、城固銀峰等名優土特產品在全國久負盛名,是全國糧油基地縣之一,素有大西北之“小江南”美譽。
縣人民政府駐博望鎮,郵政編碼723200,電話區號:0916 。
行政區劃
城固縣轄18個鎮、6個鄉:
鎮:博望鎮、龍頭鎮、沙河營鎮、文川鎮、柳林鎮、老莊鎮、崔家山鎮、桔園鎮、原公鎮、上元觀鎮、天明鎮、二里鎮、五堵鎮、孫坪鎮、雙溪鎮、水磨鎮、小河鎮、寶山鎮
鄉:五郎廟鄉、三合鄉、董家營鄉、大盤鄉、鹽井鄉、盤龍鄉
歷史沿革
城固是西漢著名外交活動家,邁向中國西部探險第一人,通往西亞絲綢之路的開通者--博望侯張騫的故里。
據近代出土文物考證,遠在舊石器時期,本縣就有人類活動。新石器時期,先民村落群居,生息繁衍。周王三年(公元前312年),秦敗楚于丹陽,取楚漢中地,與秦漢中地置漢中郡,同時置城固縣。
秦、漢轄域廣袤。三國蜀漢初,析南部地置南鄉縣。南朝宋改成城固。北朝魏正始、延昌年間,先后析東部地置龍亭縣、興勢縣。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城固為唐固。三年(620年),析縣西北地區與南鄭縣部分地置白云縣。九年(626年)廢白云縣,地并入本縣。貞觀二年(628年)復名城固。
人口民族
全縣常住人口總量464425人,常住人口中包括了外縣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流入我縣的20171人,不包括戶籍在我縣已流出縣外半年以上的56343人。另外,常住人口中含駐地的武警部隊,不含駐地的解放軍現役軍人。全縣總人口為500597人。全縣共有家庭戶148106戶,家庭戶人口454658人,平均每個家庭的人口為3.1人,同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家庭戶規模減少了0.6人。
全縣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463482人,占常住人口的99.8%,各少數民族人口為943人,占常住人口的0.2%。
地理氣候
城固處于我國北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地帶,,地貌類型多樣,獨特的小氣候區適宜農業立體布局和多種經營發展,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有林地158.5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7.8%,特別是隨著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建成了較大規模的人均活林木儲積量16.28立方米,兼有我國南北植物群落,動物種類也較多,良好生態環境和獨特的自然風光彌足稱道,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城固縣域地形呈南北長、東西窄。依據地形特點,自然形成三部分:北部為秦嶺山區,中部為漢江平川區,南部為巴山淺山區。其中,中部平川區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0%左右,是全縣經濟較為發達區域。
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被譽為西北地區“小江南”。
自然資源
全縣有林地面積214.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4%,初步形成了柑桔、獼猴桃、茶葉、食用菌、桑蠶、煙葉、及名貴中藥材等經濟作物生產基地。
礦產資源有潛在優勢。現已探明有石灰石、大理石、硅石、花崗石等20多種非金屬礦藏,具有工業開采價值。特別是硅石貯量大、品位高。
水力資源有相對優勢。境內“一江五河”(漢江、湑水河、文川河、南沙河、堰溝河、牧馬河)縱橫交錯,僅湑水河可開發利用水力資源8.86萬千瓦,開發利用該河水力資源的龍頭工程—一焦巖水利水電樞紐工程前期工件已于去年正式啟。
桔柑、獼猴桃、茶葉,精細蔬菜產業基地。有8類18種地下礦藏,儲量較大的有硅石,石灰石,大理石。素有"中藥材寶庫”之稱,各類中藥材達250多種,以天麻,附子,元胡,杜仲為重。
軍工資源有借助優勢。境內駐有陜西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燎原公司、核工214大隊、空軍航測團、試飛大隊、5732l部隊等多家中省單位,軍工企業多,技術力量雄厚,有助發展的優勢。
經濟發展
農業發展潛力巨大,工業門類比較齊全。近年來,全縣經濟持續增長,城建、交通、金融、電信、科教、旅游等各項事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優惠的招商政策、豐富的自然資源、良好的投資環境,為國內外客商展示了無限廣闊的投資前景。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城固人民緊緊圍繞“強農興工活商、富民建市小康”的奮斗目標,團結拼搏,艱苦創業,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已成為陜西省農業大縣、工業強縣、財政十強縣。一九九九年完成國民生產總值11.69億元,工農業總值32.26億元,實現財政收入1.4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40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3332元。全縣政治安定、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城固縣已同世界上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貿易往來關系,先后有韓國,臺灣,香港等5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來城固創辦三資企業9家,出口商品15大類,130個品種。其中菜籽餅、木耳、雪茄煙、脫水蔬菜,出口質量享譽國際市場。
基礎設施
近年來,城固縣建設日新月異,形成了東、西、南、北環城路,建成了陜南最大的經貿市場和有“陜南第一路”美稱的漢江路,按照仿古奇觀規劃建設的鐘樓仿古步行一條街和陜南最大的桔柑批發市場建設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投資環境明顯改善。108、316國道與境內70余條通鄉公路貫通成網,每平方公里有等級公路29.7公里,萬門程控電話和移動通訊設施可直通海內外。縣城建成區面積達12平方公里,初步建成了集商貿流通、無污染工業、高新技術開發、文化旅游為一體,功能較為齊全的新型城市。與此同時,社會事業蓬勃發,計劃生育、文化、教育、體育、縣城建設等10多項工作都跨入了全國或全省先進行列。

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具有獨特優勢。該縣是全省歷史文化名城,古跡遍布,文物眾多,可開發利用的旅游景點有60多處,尤以城固老街,張騫紀念館,五門堰,五郎關地母廟(地母信仰發祥地)、回龍寺,道教圣地洞陽官,佛教寶山寺,原公韓家祠,天主教總舵古路壩、省級旅游風景名勝區南沙河、漢太尉李固墓等十大景點聞名于世。
城固歷史悠久,人類活動較早,青銅文化發達,為我國最早置縣之一(公元前312年,秦敗楚于丹陽,置成固縣).近年出土、收集的文物有新生代動物化石、舊、新石器時代及殷商青銅器600件,有的屬全國首次發現。新石器時代的蓮花、淡家嘴、江灣村遺址及秦、漢的韓信臺、張騫墓、五門堰、道教勝地洞陽宮、地母發祥地--五郎關地母廟等文物古跡吸引了海內外眾多游人。
千百年來,勤勞淳樸的城固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眾多的人文景觀與秀美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并留下了許多至今仍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和風物傳說,唐公房舉家白日升天而衍化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成語故事便是其中之一。
近年來城固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南沙河風景名勝區已初具規模,以唐公訪當年白日飛升地--升仙村輻射帶動,建起了13萬畝桔柑產業林帶,并形成了漢江夕渡、萬鷺棲居的鳥山、秋風十里柑桔鄉的"桔園秋色"、水光山色堪圖畫的南沙河風景區等一批新的人文景觀。
城固特產
城固資源富集,物種豐富,有“生物資源寶庫”和“天然藥庫”之美稱。境內植被良好,森林覆蓋率達64%,盛產柑桔、獼猴桃等優質水果,有天麻、元胡、杜仲、麝香等中藥材250多種,野生動物有黑熊、羚羊等珍禽異獸,水生動物以鯉、鰱、鯽、鱔、鱉為主。礦藏豐富,現已探明金屬和非金屬礦19種,尤其是石灰石、硅石、藍晶石等非金屬礦質優量大,極具工業開采價值。水資源充裕,“一江五河”縱橫交錯,塘庫星羅棋布,水能蘊藏量22.6萬千瓦。城固還是“三線”建設時期國家確定的重要軍事工業建設基地。 。
城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現已形成食品、化工、紡織、建材、醫藥、機械制造等產業為支柱、20多個行業門類、100多種產品的地方工業體系,“果、菜、畜牧業、蠶、茶、中藥材”六大產業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建成29萬畝優質米、16萬畝柑桔、15萬畝中藥材、17萬畝蔬菜、年出欄生豬85萬頭、人工馴養大鯢5萬尾的產業基地,是全國糧油生產基地縣和商品瘦肉豬基地縣、柑桔生產基地、良種豬繁育基地和大鯢繁馴基地。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品位全面提升,先后獲得“全國縣城規劃先進縣”、“省級衛生縣城”、“全省城市綜合管理先進縣”、“省級文明縣城”、“陜西省旅游強縣”等榮譽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