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縣,舊名懋功,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南部。小金,藏名“贊拉”。藏語里,“贊拉”是本教中一種兇猛的神名。因沿河產砂金得名小金川。地圖坐標,北緯30°35'~31°43'、東經102°01'~102°59'之間。縣域面積5524平方千米,主要民族為藏、漢和回族。周邊相鄰縣級政區,北鄰馬爾康縣,東接理縣、汶川縣,南界寶興縣與康定縣二縣,西與丹巴縣、金川縣相連。四姑娘山、雙橋溝、長坪溝、海子溝為主要旅游景點。
行政區劃
小金縣轄2個鎮、19個鄉:
鎮:美興鎮、日隆鎮
鄉:老營鄉、崇德鄉、新橋鄉、美沃鄉、沙龍鄉、宅壟鄉、新格鄉、達維鄉、日爾鄉、結斯鄉、沃日鄉、木坡鄉、兩河鄉、撫邊鄉、八角鄉、雙柏鄉、窩底鄉、汗牛鄉、潘安鄉
建置沿革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禹貢》歸梁州之域。東漢列為大奘、龍橋、薄中等轄地。南北朝歸黨項。隋屬附國嘉良地。唐納入劍南道雅州之東西嘉良州。北宋、南宋時均屬成都府路西山野川諸部。元系宣政院轄之吐善等路宣慰司屬地。明屬朵甘都司董卜韓胡宣慰司管轄。明初改其地為“金川寺”。清乾隆兩征金川后設懋功屯務廳。民國 3年( 1914年)改設懋功縣,隸川西道。民國24年(1935年)隸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區。解放后,1953年改懋功縣為小金縣。轄4區、1鎮(鄉級)、21鄉、134村、420個村民小組。
人口民族
1990年,全縣人口72510人。清代之前全是藏族聚居地,人口眾多、經乾隆兩征金川之后,人口驟減。戰后,清廷推行改土歸流,移民設屯。大量相領屯土移民和內地民戶進入,人口有所回升。現有城鎮人口8013人、農村人口 64497人。人口出生率25 31‰,自然增長率13.81‰。
縣境屬藏族聚居地之一。總人口中藏族34458人;漢族35002人;回族2529人;其他少數民族16O人。

地理環境
小金縣位于自治州南端。東鄰汶川縣,北接馬爾康縣,西北與金川縣相連,西南與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雅安地區的寶興縣交界。地理坐標介于北緯30°35'~31°43'、東經102°01'~102°59'之間。地形狹長,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屬高山峽谷區。面積5582.4平方公里。縣治美興鎮,離成都293公里,距馬爾康143公里。
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邛崍山脈西側,夾金山北側與西北側。山脈呈南北和北東走向,構成岷江與大渡河及青衣江水系分水嶺。地形復雜,萬山叢矗,千峰峭立,山川并列,溝谷縱橫,切割深重,褶皺強烈。北部虹橋山海拔5200米,東部四姑娘山高達6250米,一般高山脊達4500米。河谷地區多在3000米以下,垂直距離約1500~2500米。全縣坡度15°以下的緩坡與平坦地僅占總面積的41%。地層多系三疊紀,氣候、土壤和地理景觀呈明顯的垂直分布,海拔2000~3000米的高度,土壤為發育在波積礫石土壤母質上的山地灰褐土或山地褐色土,構成早生灌木草地景觀,成為別具一格的干旱河谷。部分地區分布樺、楊為主要樹種的闊葉林帶。河谷地帶多系山地棕褐土、黃壤土和沙壤土,是培垣農作物的主要地區。
縣境屬亞熱帶氣候型。由于高原地形,氣候冬寒夏涼,常年干燥,雨量稀少,氣溫變化劇烈,四季不甚明顯,日差較大,有時達20℃以上。年蒸發量1500毫米,無霜期220天,年平均氣溫12.2℃,全年光照2214小時。
資源優勢
小金縣自然、歷史、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境內有以四姑娘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夾金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代表的生態文化資源;有以“四座山、四座橋、四處遺址”為代表的紅色文化資源;有以汗牛歌舞、宅壟鍋莊、結斯風情為代表的民俗文化資源;有以四姑娘山漢代古墓、乾隆征戰大小金川、紅軍長征大會師為代表的歷史文化資源;有以達維喇嘛寺、長坪喇嘛寺、結斯喇嘛寺為代表的宗教文化資源。境內有金絲猴、小熊貓等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25種;蟲草、貝母等各類名貴中藥材1500余種;松茸、蕨菜等野生綠色食品170余種;金、銀、銅、硅、大理石、花崗石等礦藏資源20余種。旅游資源得天獨厚,以世界自然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AAAA景區及素有“東方圣山”之美譽的四姑娘山和夾金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代表的自然生態景觀,以紅軍長征革命歷史遺址和豐富多彩的嘉絨藏族民俗文化為代表的人文景觀,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共同構成了小金多元的旅游文化底蘊。
小金縣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光輝的一頁。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帶領下,餐風露宿,歷盡艱辛,翻越了長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夾金山,與紅四方面軍在該縣達維鄉勝利會師;在美興鎮天主教堂召開了團以上的干部參加的“同樂會”;在兩河口(今兩河鄉)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勤勞勇敢的小金人民節衣縮食支援紅軍,一千多名優秀兒女參加了紅軍,為長征和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今年5月,由國務院核定批準,國家文化部公布了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小金縣紅一、四方面軍會師遺址(達維會師橋、紅軍“懋功同樂會”遺址——天主教堂)和“兩河口政治局會議”會址榜上有名。

經濟發展
小金縣各族人民堅持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經濟日趨繁榮。1990年國民收入人平849元。 1990年工農業總產值達5973萬元,平均年增長2.4%。其中,工業總產值894萬元,平均年增長15.58%。農業總產值5079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425元,年均增加17.7元。財政收入371萬元,年均增長6. 4%。糧食總產量2205.9萬公斤,農民人平有糧340公斤。城鄉儲蓄2682萬元。城鄉市場趨旺,供應充足,市場物價基本穩定,秩序正常。禽蛋、肉類等副食品供應充足。人民群眾吃、穿、住、行條件有很大改善。電視機、收錄機、洗衣機等高檔消費品購買力逐步增強,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
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耕地面積增加三分之一,土地狀況有了很大改善。連年興修水利,擴充灌溉系統,增大灌溉面積,建引水渠 192條,灌面達 3.3 4萬畝。在中央發展農業“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等一系列重要方針政策指引下,全縣開展了以推廣良種為中心的農業技術改造。1981年以來,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認真貫徹“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開展多種經營”的方針,取得了農業生產的重大突破。1990年全縣糧食總產量2206萬公斤,比1949年增長5.6倍。油菜總產量達82.5萬公斤,比1949年增長118倍。全縣自然林面積 152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 18.4%。活立木蓄積量2713立方米,宜林荒山15萬畝。河谷地區有蘋果、雪梨、核桃、花椒、花紅、林檎、葡萄等經濟林木。蘋果質地優良馳名國內外,已列為四川省蘋果外貿基地縣,1990年蘋果總產量達350萬公斤。全縣有草場280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33.9%,適于放牧牦牛、犏牛、騾馬及山羊、綿羊等。1990年各類牲畜存欄數為21.7萬頭,比1949增長4.1倍。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農業生產結構得到合理調整,原來那種單一經營的城鄉分割產業結構已被突破,逐步走上多門類綜合經營的新格局。全縣農村逐步從自給半自給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化。
現代工業從無到有,生產發展較快。有木材采伐、木制品加工、電力、農機、印刷、糧油加工、食品釀造等工業,計州屬企業1個,縣屬全民企業7個、集體企業35個。199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894萬元,比1957年增長6 2倍,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 1957年的 12.2%上升到1990年的 24. 9%,工業生產方興未艾。
解放前是一種以販運鴉片為主的畸形經濟,僅有少數行南往來于灌(縣)雅(安)之間,以藥材、皮毛等換回食鹽、大米及布匹等物。畸形經濟的產物-煙會的表面繁榮掩蓋不了商業的蕭條。解放后,黨和政府大力發展民族貿易,各鄉和重要村寨都設立了商業、供銷網點,擴大了人民生產、生活和文化娛樂用品的供給,城鄉市場活躍,商品供應充足。1990年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314萬元,比1950年增長256.l倍。集市貿易成交額比1952年增長234.5倍,流通領域不斷擴大,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流通網絡和服務體系已逐步形成。
基礎建設
郵電、交通運輸事業欣欣向榮。解放后陸續擴大了國內外各項郵政業務,逐步實現了電信半自動化。交通運輸解放前只有騾馬小道,僅靠人力、畜力載運物資。“幅員僅四百里,而馬道盤曲,行轍經旬”,行路之難,可見一斑。解放后交通事業迅速發展,先后興建了卓(克基)小(金),中(灘堡)小(金),小(金)丹(巴)3條公路干線,計長372公里,乘車1天之內可分別從縣城達州府和省府。境內修筑鄉村簡易公路12條,全縣鄉鄉通汽車。 交通狀況的改善,縮短了與內地的距離,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城鄉經濟的繁榮。
科教文衛
文化 文教、科技、衛生、體育事業蓬勃發展。解放前全縣僅有小學3所,教師 2 0人,學生 2 0 0人。解放后黨和政府大力倡導教育事業,相繼辦起了小學、中學,敦促學齡兒童入學。1990年有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5所,教職工358人,學生2135人;小學147所,教師636人,學生963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4.3%。文化設施逐步完善,陸續建立了文化館、新華書店、體育場、影劇院、廣播站、電視衛星地面接收站,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養。科學技術得到很大發展,初步建立了一支門類齊全的專業科技隊伍。
解放前,僅有城關三家小藥鋪,衛生條件差,群眾有病無法治療,病疫流行,麻風、天花、結核等疾病蔓延,嚴重危害了人民身體健康。解放后,相繼建起了縣醫院、防疫站、婦幼保健站,區鄉設立了衛生所,培養了一批各民族的醫護人員。1990年全縣有醫療機構36個,醫護人員267人,病床199張。衛生機構總數比1953年增長8倍,醫護人員比1953年增長18.7%,病床增至171張。醫療衛生事業迅速發展,城鄉人民的身體健康水平不斷提高。群眾性的體育活動蓬勃開展,體育設施日趨完善,體育人才的培養造就成績顯著。

文物古跡
境內文物勝跡眾多。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兩處:一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一、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地的達維橋和會師會議地址天主教堂;二是紅軍長征停留時召開中央政治局“兩河口會議”所在地的兩河口關帝廟。有州級文物保護單位三關橋、猛因鐵索橋和營盤街清真寺、結斯喇嘛寺、沃日土司經樓和石碉。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城關“革命烈士紀念塔”和“達維革命烈士陵園”。
其它在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許多動人的“史劇”。有兩金川藏民反抗乾隆帝兩次征剿金川的斗爭;宣統三年參與保路運動;民國6年查都·若巴等發起的“八角暴動”;民國24年中國工農紅軍經過懋功建立根據地的光榮歷史,民國31年新橋等地鄉民集結2000多人圍攻縣城的事件。1950年9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懋功縣城,宣告懋功解放,廣大勞動人民當家作了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