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區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邊緣,地處岷江中游,是北宋大文豪蘇洵、蘇軾、蘇轍的故鄉。古稱眉州。全區幅員面積1330. 81平方公里,轄3個街道,15個鎮,8個鄉,總人口83萬人(2006年)。
行政區劃
東坡區轄3個街道、15個鎮、8個鄉:
街道:通惠街道、大石橋街道、蘇祠街道
鎮:象耳鎮、太和鎮、悅興鎮、尚義鎮、多悅鎮、秦家鎮、思蒙鎮、修文鎮、松江鎮、崇禮鎮、永壽鎮、萬勝鎮、崇仁鎮、富牛鎮、白馬鎮
鄉:復盛鄉、土地鄉、柳圣鄉、金花鄉、廣濟鄉、三蘇鄉、盤鰲鄉、復興鄉
歷史沿革
東坡區因曠世文豪蘇東坡而得名。
自古以來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南宋大詩人陸游贊譽“孕奇蓄秀當此地,郁然千載詩書城。”早在一千多年前,東坡區就是州、郡治所。
南(朝)齊建武三年(496)建齊通左郡,南梁改稱齊通郡,并建齊通縣,太清二年(548)置青州。北朝西魏廢帝二年(553)改青州為眉州。隋唐相沿為州,郡建制。宋太平興國元年改通義縣為眉山縣。因峨眉山為名。宋、元、明、清至民國初,眉山均為州、郡、縣治所。1913年撤眉州,恢復眉山縣。
2000年6月10日,國務院批準:(1)撤銷眉山地區和縣級眉山縣,設立地級眉山市。市政府駐新設立的東坡區。(2)眉山縣設立東坡區,以原眉山縣的行政區域為東坡區的行政區域。區政府駐東坡鎮。2000年12月正式撤地建市,原眉山縣改為東坡區。
自然地理
東坡區內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自古“山川靈秀,物產豐富,甲于西蜀”。境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很適合農作物生長 。
東坡境內一江四河,水系呈樹枝狀分布,江河全長148.8公里。
東坡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霜雪少見,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溫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7.2℃,無霜期318天,年平均降雨量1057.5毫米,年均日照時數1193.8小時。水資源豐富,年平均徑流總量5.43億立方米,總水量15.03億立方米。
經濟概況
東坡區盛產水稻、小麥、油菜、水果、蔬菜、甘蔗、生豬、家禽、蜂蜜、水產品等農副產品,是中國臍橙之鄉,先后被列為全國商品糧、瘦肉型豬等14個基地縣和項目縣及全省水禽、水果等12個基地縣或項目縣。科研成果“集約化流水網箱養魚”項目在全國居領先地位。年糧食產量42萬噸,油料產量2.5萬噸,水果4.6萬噸,蠶繭產量580噸,出欄生豬64.5萬頭,出欄小家禽畜1500萬只,水產品產量6625噸。全縣建成優質水稻、優質水果、優質畜產品、優質水產品、無公害蔬菜五大農業基地;各類農副產品加工企業1320戶,產業化龍頭企業48戶,產業化經營產值9.8億元,合同農戶7.48萬戶,占總農戶的39.3%;全縣有8個省級小城鎮試點鎮,7 個鄉鎮企業工業區,2個省級科技示范鎮,占鄉鎮總數的50%,農業基地化、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
區域內部屬、省屬、地屬、縣屬企業齊備,總產值46.0億元,占全區50%。實施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以現代企業制度為方面,形成了股份企業、私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等非公有性為主體的經濟格局。初步形成了占總產值89.5%的食品、飼料、化工、建材等4大支柱產業和三蘇酒、象牌硝、恒泰焦糖色素、美琪樂冰淇淋、藝精藝硝等10個國優、省優名牌產品。通威集團、華森公司、仲輝集團躋身全國私營企業500強行列,省政府1998 年將東坡區列為“四川省眉山民營經濟示范區”三年基本實現個體工商戶翻一番、私營企業翻兩番的目標,全縣民營經濟占全縣經濟總量的75%,繳納稅金占53.1%。
畜牧業
突破性抓好以奶業為重點的畜牧業。東坡區土地肥沃,畜草資源豐富,發展畜牧業有良好的基礎和優越條件。東坡區把奶牛、肉牛的發展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突破口,抓住國家退耕還林、還草的契機,建成沿岷江、S103線和S106線16個鄉鎮為重點的奶牛和肉牛產業帶。依托上海光明乳業和新陽坪乳業,實施“公司+業主+農戶”、“龍頭連基地”的奶業發展模式,走出一條獨具東坡特色的奶牛、肉牛發展之路。預計到2008年,實現全區奶牛存欄1.5萬頭,按60%產奶汁計算,年產鮮奶4.5萬噸,年出欄肉牛3萬頭,建成標準化奶牛小區20個。
農業發展
推進特色農業發展。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銷業,將扶持和引進一批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農副產品加工或銷售龍頭企業,力爭使全區具有區域特色和明顯優勢的主導產業全面實現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漁業協會、蔬菜協會、奶牛協會等產業化“龍頭”載體,通過協會組織農民進行基地建設,指導農民按無公害操作規程進行農業生產,推進無公害農業產業化進程。
提高農特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實施品牌戰略是特色產業提高市場開拓能力,規避貿易堡壘的有效措施。東坡區具有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蘊藏著眾多的名優特產,今后將進一步提高農特產品生產經營者的品牌意識,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特別要鼓勵加工經營企業創建品牌,努力打造幾個在國內外市場有一定知名度的農特產品牌。通過高素質的營銷隊伍,運用電子商務、超市、連鎖、配送、代理、拍賣等現代營銷方式,擴大品牌產品的銷售渠道,使品牌產品進入更廣闊的市場,到2008年力爭20%的優質農產品出口創匯。
工業基礎
區內工業基礎好,民營經濟發展快,外貿出口態勢良好,于今年初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全省20個重點區(市、縣)之一,使外貿出口真正成為了推動全區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區內目前已建有太和、象耳、松江、思蒙四個省級工業開發示范區,劃定了東坡、松江、太和、象耳等12個鄉鎮為重點工業鎮,提供水、電、路、氣、通配套服務。區內企業發展較快,初步形成了食品、飼料、化工、機械、電子、建材等六大重點產業和通威、金象、仲輝、華森、辰龍等名牌企業及名牌產品。特別是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蔬菜、水果、釀酒、糧油、肉制品等食品行業中產生了吉香居、惠通、李記等知名企業和品牌,它們的產品大都遠銷國內外,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自然生態
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優勢,建設高標準綠色特色農產品基地。以現有水果、優質水稻、水產、無公害蔬菜等初具特色的產業為基礎,不斷提升和擴大特色標準化基地,把東坡區建成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到2007年,力爭全區所有重點農產品達到無公害標準,綠色食品達到30%,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80%。以資源條件和生態特征為依據,逐步形成不同類型的農業發展區塊。充分利用“中國眉山優質稻米之鄉”的品牌,以岷江沿岸和S103線、S106沿線的20個鄉鎮為中心,建成30萬畝標準優質稻生產基地;充分利用“中國臍橙之鄉”的品牌,以尚義、秦家、廣濟、白馬、多悅、三蘇等鄉鎮為重點,建成25萬畝標準優質水果基地;以土地、修文、思蒙、白馬、松江、東坡、多悅等鄉鎮為重點,建成標準化名特優新特色養殖基地;以太和、崇禮、永壽、東坡、崇仁、修文、廣濟等鄉鎮為重點,建成12萬畝標準化無公害蔬菜基地;以S103沿線的太和、東坡、松江等鄉鎮為中心,建成萬畝花卉園藝生產基地。
投資環境
東坡區內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自古“山川靈秀,物產豐富,甲于西蜀”。境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很適合農作物生長,是農副產品產品產出基地,盛產水稻、小麥、油菜、水果、蔬菜、甘蔗和生豬、家禽、水產品等農副產品。先后被列為全國商品糧、瘦肉型豬等14個基地縣或項目及四川省水禽、水果等12個基地縣或項目縣。1999年,東坡區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臍橙之鄉"。2000年,九號臍橙被評為"中華名果"。張坎、思蒙等鄉鎮還盛產魚腥草,年產量達9000噸,是百姓喜愛的綠色食品和用途廣泛的中藥材。東坡區還積極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打造西部奶業生態大市"的工作方針,在養殖肉用牛的同時,大力倡導養殖奶牛,發展乳業,目前已有一定規模。
基礎設施
區內基礎設施齊全,環境優勢突出,距省會成都60公里,距成都雙流國際機場50公里,距世界"雙遺產"樂山大佛和峨眉山60公里,是成都的衛星城市。成昆鐵路、成樂、成雅高速公路、省道103線、106線和岷江水道縱橫交織,與區鄉標美路、通鄉聯村到組的公路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網絡,是成都平原通聯川南、川西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中心。全區通信設施先進,能源供應充足。有500千伏變電站1座、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5座,35千伏變電站6座。有日供水能力為5萬噸的自來水公司,日供氣量7600m3,且供氣穩定的天然氣公司。目前,供氣管道已架至區域內太和、松江、象耳、思蒙等鄉鎮。通信實現了數據傳輸光纖化和數字化,完成了村通電話工程,Internet寬帶正在全區大力鋪開。全區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城市建設
東坡區城區是眉山市的中心城區,是四川盆地西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境內交通四通八達,一級成樂高速公路、二級國道103線縱貫南北,省道106線橫穿東西, 三級縣鄉聯網路縱橫交錯,四級村級水泥路通村達組。全縣公路總里程達2638.3公里,省道干線成樂高速公路、103線和106線公路86.8公里,公路等級高,方便快捷;縣道公路197公里,已有中心城市到各鄉鎮主要公路150余公里縣道按國家三級水泥路“溝端路直樹成行”的標準修建為三級標美路;鄉道公路245公里;廠礦專用道22.6公里,聯網公路218公里,村級道路1868.9公里。全縣公路總里程相當于解放初的52倍,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擁有188公里,每萬人擁有31公里,86%的村通上了油路或水泥路。從東坡區到成都、樂山五十分鐘車程,到最偏遠的鄉鎮也不超過40分鐘。
旅游資源
東坡區處在“成都━三蘇祠━樂山大佛━峨眉山”國際旅游線上,每年接待中外游人100多萬人次。有名揚海內外的三蘇故居三蘇祠傳統旅游勝地,占地3平方公里(其中天然湖泊1000余畝)的東坡湖新興游景區以及風格各異的蟆頤山、砦子城、望月湖、蘇墳山、白塔山等文化、古跡、風景、休閑旅游景點。
風土人情
巴蜀民間節日何其多。但以東坡命名的節日卻非眉山莫屬。大自然的厚愛,使眉山成為川西平原上一顆燦爛的明珠:一門三杰(蘇洵、蘇軾、蘇轍)的絕倫文章,特別是蘇軾驚人的成就,更使眉山以“三蘇故里”聞名于世,遂有“千載詩書城”之美稱。
“三蘇”得于父子三人齊登科。老泉之凝煉。東坡之豪放,潁濱之沖雅,數千年文化長河,哪家可比?特別為人們稱道的是東坡之雄,雄就雄在他罕見的全才。 詩有“蘇黃”,詞有“蘇辛”,文有“蘇歐”,畫有"蘇文", 字“蘇字”,而且醫藥、食品、體育、音律、園林等無所不精。地以人傳。因“三蘇”而得名于世的古眉州,而今已是一座百代名城。
到了清朝咸豐年間,大旺山忽然來了一位通曉陰陽的老者,指著美女峰說:“只要在此修一座十三層的白塔,可保大旺山再度興旺。”端午之夜,山上狂風四起,飛沙走石。剛把塔頂封好,只聽塔底傳來一聲慘叫,緊接著風也停了,云也散了。傳說這白塔正壓在美女精的心窩上。老者去時留下一張白布,上寫“當年隱身殿,白銀山中埋”。于是人們爭相到山中挖白銀,卻挖出許多石膏,換回無數金銀,大旺山從此大興大旺。
名優特產
東坡餅:是黃州地方風味名點,距今有九百多年的歷史。相傳為蘇東坡設計,由安國寺大和尚參寥試制成功。這是一種“千層餅”,系用上等細面粉做成蟠龍狀,用麻油煎炸,片片如薄絲條,然后撒上雪花白糖,具有酥、香、脆、甜的特點。后人為了紀念蘇東坡,遂將此餅叫做東坡餅。當地人一般用來招待遠道來的貴賓,也有的逢年過節作為饋贈禮品。
東坡豆腐魚:蘇東坡被貶湖北黃州,初至黃州,即寫詩贊美黃州為“長江繞廊知魚美”。黃州出產一種魚,俗名“胖頭魚”,頭肥,巨口,當地人常以“胖頭魚”燉湯,傳說蘇東坡很喜歡喝這種魚湯,經他改進,加入豆腐,味道更好。流傳至今,成為黃州名菜。
東坡肉:是最典型不過的中國食物。加上甘蔗就更一樣。甘蔗切成片,和東坡肉共同蒸制,然后,甘蔗水滲入肉中,別樣的清新滋味。
清湯東坡肉:是古城開封的名菜之一,相傳,大文學家蘇東坡喜食鮮筍,稱竹筍為“玉板和尚”,稱贊燒筍是“憚悅味”,又將鮮筍奉為“素中仙”。在一次詩文酒會上,他賦詩一首:“無竹(筍)令人肥,無肉令人瘦;不肥又不瘦;竹筍加豬肉。”故而竹筍加豬肉的制作方法不脛而走,在騷人墨客中流傳開來,并以“東坡肉”冠其名,漸傳至民間,歷久不衰。 清湯東坡肉的制作方法是:把豬肉煮成八成熟,片去外皮的二分之一(以除去鬃毛氣味),切成長方塊,與冬筍片,冬菇片錯茬擺入蒸碗內,放入鹽水、原油、料酒等佐料,上籠蒸爛后翻入碗內,除去浮油,兌入適量的清湯即成。其特點是:湯鮮肉爛,清醇利口,肥而不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