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四川 >> 眉山市 >> 鄉鎮介紹 >> 城堰鄉 |
![]() |
城堰鄉 |
城堰鄉位于仁壽縣東部邊緣,屬典型的四川盆地淺丘地貌。轄農豐村、燈桿村、戰旗村、磚房村、茂盛村、樂田村、高坪村、石沙村、上升村、雙福村、革命村、趙家村12個行政村,94個經濟社,鄉政府駐城堰場。城堰鄉人口13444人,幅員面積37.19平方公里,耕地有1002.6公頃,其中田有344.8公頃,土有657.8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2%。主要農產品有水稻、玉米、小麥、油菜、水果、西瓜等。 歷史沿革 在建國后于1962年建鄉,命名為城堰。于1992年與甘泉鄉合并,在1994年又分開,又于2005年與甘泉鄉再次合并形成現在的城堰鄉。 自然條件 地質構造:地質構造單元處于川西臺陷龍泉褶皺車與川中臺拱、威遠穹隆的接合部位。龍泉山自東北向西南斜貫縣境西北部,背斜以西基底屬川西臺陷熊坡──鹽井溝雁行帶,東南廣大地域屬川中臺拱、南端為威遠穹隆構造。 地貌:地貌以丘陵為主,境內地勢西北高東部低,龍泉山脈自境東北角走向西南斜貫,榮威山脈矗立南端。 土壤:土壤類型多,宜種性廣,有粘沙適中,深厚肥沃,主產玉米的灰棕紫泥土,有磷鉀豐富,排水區好,宜于棉糧生產的棕紫泥土,有適宜水稻、茶葉種植的酸性老沖積黃泥。 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農業經濟 城堰鄉農業結構合理,形成了傳統項目與優勢項目的互補。其中優質水稻2172畝,優質水果4180畝,新鮮蔬菜基地1947畝,集約化養魚337.5畝,集約化種西瓜2200畝,糧食總產量達到7253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400元。 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重視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走適合城堰鄉基本情況的發展路子,在以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的基礎上,發展特色農業,將柑桔水果品種進行規模化、基地化,到2008年已種植柑桔面積達500畝以上,年產超萬斤的柑桔種植基地。城堰鄉種植的柑桔品種,具有豐產穩產,適應廣,抗逆性強,果實較大,果面光滑,色深而皮薄,外形美觀,脆嫩化渣,風味濃甜,較耐貯藏等特點,適宜鮮食和加工制罐,深受國內外消費市場歡迎。 城堰鄉地處眉山東大門,與資陽、簡陽、資中接壤。境內民風淳樸,交通便捷。因富含紅砂石骨土壤,自古以來城堰的農副產品都美名遠揚,尤其出產的西瓜以皮薄、瓤厚、汁多,味甜、口感清爽而文明遐邇。城堰鄉是多年來的西瓜之鄉,主栽品種:京欣系列、原添利系列、安生系列、美國早霸、金甜等一直銷往內江、自貢、重慶、成都、仁壽、汪洋、富加、占領了主導市場。2007年,城堰鄉西瓜種植面積達4000余畝,主產脆皮瓜系列;畝產4000公斤。城堰鄉瓜農嚴格按照無公害綠色食品的標準、要求,統一施綠肥,禁用化肥和高殘留農藥,精耕細作,科學生產,熟瓜個頭勻稱,質優無比。 畜牧養殖業,重抓普及科學技術。以“實用、有效、接受”原則,結合項目工作、移民培訓、科普宣傳,大力推廣普及畜牧新技術,鼓勵農戶興辦規模化養豬、養羊場、羊牛場、羊兔場和養禽,對重點養殖大戶,對重點養殖大戶按政策給予扶持,培育和扶持畜產品營銷大戶。 重抓防疫檢疫。加強對口蹄疫、禽流感、狂犬病、豬瘟、山羊痘等重大動物疫病的免疫和監測工作,進一步規范了免疫檔案登記制度和疫菌苗管理使用制度,重大疫情報告制度。 重抓畜牧養殖小區扶持。通過“統一飼養品種、統一防疫、統一飼養規程”三統一的示范帶動經濟的發展。 交通狀況 城堰鄉北距成都110公里,距仁壽縣城44公里,東與資陽接壤,西鄰眉山100公里,南距樂山120公里,鄉所在地到北斗鎮只有7公里,由此匯入國道106線。 基礎設施 城堰鄉在2005年底各村已實現公路、電話、有線電視三通工程,城堰鄉有中小學4所,在校生1000余人,有衛生院2所。 教育休閑 教育設施:初中2所,小學3所,幼兒園2所; 衛生醫療設施:城堰鄉中心衛生院,城堰鄉計劃生育服務站,12個村醫療服務站; 社會福利設施:城堰鄉敬老院。 鄉鎮建設 城堰鄉城鎮建設扎實推進,中心集鎮雛形初現,城鎮總體規劃進行修編,鎮區面積由3平方公里,擴大到11平方公里。在城鎮規劃區內拓寬、硬化,新建道路使城區交通更為便捷。城堰鄉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攬全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財政增長和農民增收為重點,強抓機遇,構筑山區特色農業,努力打造美麗城堰鄉。 城堰鄉明確了發展思路后,以發展特色農業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圍繞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的生態農業方向,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發展反季節蔬菜、名優水果、畜牧業。 城堰鄉在發展農業的同時,還把“村容整潔”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扎實穩步推進村莊整治工作,切實打造村容整潔、安定祥和的農村居住新環境。城堰鄉還進一步加強與四川省、市有關單位的溝通聯系,爭取政策、資金、技術等多方面的支持,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完善基礎設施,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穩步實施為民辦實事項目。 環境改善 城堰鄉抓好環境整治,一是搞好“兩規”。就是要搞好新村建設規劃和老村改造規劃。二是開展“三清”工作。要清除村前屋后的垃圾、淤泥和河涌。三是落實“四改”。要改好自來水、下水道、公廁和禽畜欄。四是實現“五有”。做到有村道、有綠化帶、有污水和垃圾處理系統、有水環境和有特色,要建有村民公園。把環境整治與發展生態經濟和打造生態經濟產業帶相結合,走出一條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可持續農村環境整治新路子。 民俗風情 新中國解放前由于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縛,男女婚姻憑婚妁之言,從父母之命,古代婚娶多行六禮。民國前后,主要程序有問名、許親、納吉、送聘、請期、迎娶等六個環節。事前女方親友送賀婚禮物,俗稱“送花粉”。男家是日備宴席,貼婚聯,張燈結彩,受賀禮,迎親朋。晚上,新娘戴文明花帽,親朋好友致辭“四句”祝賀或嬉鬧,稱“鬧新房”,結婚三日,新娘回娘家,稱“頭返厝”、“二返厝”,滿月擇吉回娘家稱“三返厝”。此外,男方到女方家成親稱“入贅”。新中國解放后,政府頒布《新婚姻法》 ,男女婚姻自主,雙方經戀愛或他人介紹,情投意合,結為夫妻,并向鎮政府申請辦理婚姻登記,領取結婚證書,確立夫妻關系。婚事新辦簡辦蔚然成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