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土縣,意為“槍叉支架狀山下”。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位于西藏西部,阿里地區西北部,是邊境縣之一,喀喇昆侖山和岡底斯山支脈橫穿全境,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全縣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最高海拔為6800米。
縣人民政府駐日土鎮,下轄1個鎮、4個鄉,面積7.712萬平方公里,約占全自治區土地總面積的1/15,現有耕地面積8614.9畝,草場面積7072.4萬畝,水域面積794萬畝,耕地面積0.73萬畝。是一個以牧業為主,半農半牧的邊境縣。全縣常住人口為11167人。日土縣屬半農半牧縣。牧業比重較大,農業生產局限性很大。土特產品主要有酥油、皮張、羊毛、牛羊絨、裂腹魚、斜齒裸鯉魚。
【行政區劃】
日土縣轄1個鎮、4個鄉:
鎮:日土鎮
鄉:熱幫鄉、日松鄉、東汝鄉、多瑪鄉
【建置沿革】
日土早在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遺址,是西藏早期人類形成地之一。根據考古發現,其石器類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類型,石器中以新石器時代種類居多。日土縣的巖畫和石器地點等在西藏地區享譽盛名。據考古發現,日土境內現有巖畫遺址13處、石器遺址10處、石丘墓葬3處、洞窟壁畫3處。由于日土縣位于葉城—日土—阿爾泰巖畫鏈上,這對研究中國古文化及了解人文資源有很大的考古價值。 公元3世紀,日土置于當時的三大部落之一的象雄統治之下。 7世紀,松贊干布征服了羊同,日土納入吐蕃范圍之內。 895年,西藏境內平民起義,吐蕃王室后裔貝科贊被殺,其子吉德尼瑪袞被迫西逃至阿里普蘭,得到當地頭人的禮遇,并娶其女為妻,又推之為王,創立割據王系,日土置于其統治之下,晚年的吉德尼瑪袞將其三子分封各處,后人稱為“三袞占三圍”,即“阿里三圍”。其中,長子貝德袞管理湖泊圍繞之地(現日土一帶)。 10世紀,古格王朝建立,日土置于統治之下。 1635年,拉達克王森格朗加攻下古格扎讓卡城堡,殺死古格王覺臥達市,拉達克占領日土地區。 1681年,和碩特汗國汗王派兵進軍阿里,經過三年交戰,打敗拉達克,收復失地,統治了阿里(說明:這些事情是和碩特汗國汗王做的,基本上與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加措的噶丹政府沒有關系的)。 1751年,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建立地方政權噶廈制度,日土為阿里噶爾本統治下的一個宗,實行政教合一的封建農牧制度。 解放前,日土為西藏地方政府所轄的相當于縣級行政單位,隸屬于噶爾本領導,稱為日土宗,歷任宗本均屬噶廈委派,一般實行三年輪任。日土宗下轄4個措本、14個頭人區。日土宗又分為宗政府和拉讓兩個機構。宗政府官員由噶廈政府從拉薩直接委派。拉讓設堪布,由拉薩色拉寺委派。 1951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獨立騎兵師一團一營營長賀景福率部抵達日土宗,配合安志明部剿殲流竄于日土地區的哈匪武裝。 1956年11月,成立日土宗辦事處及其黨委。 1959年4月,阿里分工委和軍事管制委員會向日土宗派出軍事代表及工作組,接管了日土宗政府,對日土宗本、拉讓堪布及部分頭人進行集中管訓,從此徹底推翻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廢除了一切差役和苛捐雜稅,日土人民真正擺脫了三大領主的剝削、壓迫和奴役,獲得了翻身解放。 1960年1月,成立日土縣委員會,同時組建日土縣人民政府。在日土縣委領導下,在農牧區開展了民主改革工作,即在農村以“三反”、“雙減”(反叛亂、反烏拉、反奴役;減阻、減息)和土地分配;在牧區“三反”、“兩利”,(反叛亂、反烏拉、反奴役;牧工牧主兩利)寺廟“三反”、“三算”(反叛亂、反奴役、反封建特權;算政治壓迫帳、算等級壓迫帳、算經濟剝削帳)為主要內容的民主改革運動。 1961年3月,正式設立日土縣,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管轄。 1964年底至1965年初,在日土全縣農牧區進行了普選工作,選舉產生了9個農牧區鄉級人民政府機構。 1965年6月,召開日土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縣人民委員會領導機構。 1965年7月,日土縣在日土鄉發展了4名第一批農牧民黨員,組建了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日土鄉黨支部。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時期,地處高原的日土縣黨、政組織及人民群眾也未能免遭破環和浩劫。 1967年3月,阿里軍事管制委員派軍政干部與日土駐軍一道執行“三支”、(支農、支工、支左)“兩軍”(軍管、軍訓)任務。 1978年,日土縣由新疆劃歸西藏自治區,隸屬阿里地區管轄,縣人民政府駐日土。 1983年10月,日土縣政府遷往德汝昆孜。
【地理環境】
位置 日土縣位于西藏自治區西部、阿里地區西北部,為西藏自治區邊境縣之一,東距拉薩1800公里,南距獅泉河120公里,是新疆進入西藏的北大門。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為鄰,東與改則縣接壤,南與革吉縣、噶爾縣相連,西與印占克什米爾地區拉達克為界,戰略和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此段邊界,西藏和拉達克傳統習慣邊界線由空喀山口起,轉向西南沿山嶺而行,穿過羌臣摩河和西隆格巴爾馬河的交匯處,經戈格拉,再上升到山嶺,經過塔馬特山,沿羌臣摩山,過6107高地,順山嶺到愛尼山口,由愛尼山口向南,順山嶺經過6127高地,南行至班公湖北岸,穿過班公湖后到達該湖南岸,繼向東南經楚舒勒附近,到隆巨山,穿過森格藏布河(印度河)至甫克齊,南抵噶爾縣、日土縣、拉達克三地交界處。邊境線長350公里,通外山口25處,有傳統邊貿點3個,是一個以牧業為主,半農半牧的邊境縣。總面積7.712萬平方公里。
地貌 日土縣地貌類型屬高原湖盆區,喀喇昆侖崇山峻嶺和崗底斯山支脈橫穿全境,平均海拔4300米,高寒缺氧,由于氣候干旱,流水作用弱,高原面保存完整,總的地勢是南北高,中間低,沿班公錯——怒江斷裂帶形成高原地勢最低的巨大集水洼地,在四周山脈之間沿斷裂帶則為寬谷或串珠狀湖盆洼地。
氣候 日土縣地處高原亞寒帶季風半干旱氣候區,氣候具有氣壓低、輻射強、寒冷干燥、降水稀少等特點。由于本縣未設氣象觀測站,據處于同一氣候類型的獅泉河鎮提供的氣象資料表明:本縣年平均氣溫0.1℃,≥0℃、≥5℃、≥10℃的年積溫分別為1533℃、1389℃和1159℃,最冷月平均氣溫-22.1℃,最熱月平均氣溫13.6℃,無霜期95天,年日照時數3370.9小時,日照百分率76%,年降水量73.4毫米,年蒸發量2456.3毫米,年平均風速3.2m/s。
水文 日土縣內流的河流多以內陸湖泊為歸宿,形成閉合的流域,大小湖泊星羅棋布,有曲龍、日松、烏江、扎普4條河流。主要湖泊有班公錯等。班公湖位于縣城以北約13公里處,東西長約110公里,南北平均寬約4公里,湖水面積604平方公里,其中中國境內為413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241米,最大水深41.3米,在中國境內的蓄水量46.57億立方米,東段湖水為淡水,礦化度為0.75g/L。 日土境內河流水面面積29578.2畝,河流總長1833700米,土地總面積75240.58平方公里,河流密度24.37米/平方公里。日土縣境內河流多屬高原內陸河,流程較短,流量也小,多是重碳酸鹽淡水型。以內流河匯入班公湖的多瑪曲、麻嘎藏布及注入阿翁措的阿翁藏布,為農耕地的主要灌溉水源。穿流于高原山川谷地的山溪河流,是天然地可供人畜飲用水源,以流入邦達措的飲水河較大。西部較大的河流阿克薩依河、散支外流新疆。湖泊按其含鹽份多少可分為淡水湖、鹽水湖、咸水湖、湖泊水面面積有3225177.5畝。日土縣為高原內流湖泊群區,湖泊多且面積大。由于氣候干旱,湖水蒸發濃縮,大多屬高礦化度咸水型(比如尼木龍措海拔5002米,礦化度55.98克/升),甚至為鹽湖。以魯馬江冬措、結則茶卡、澤措、龍木措、熱幫措、清澈措、駱駝措、阿翁措面積較大,湖盆區對生態環境產生巨大影響。日土縣冰川及永久積雪4226228.5畝。昂龍崗日山冰川,發育于日土南部與革吉交界的阿陵山(6596米)及6348峰。日土東部與改則交界有6258峰、6330峰、6344峰及崗日峰。東汝鄉松西村,冰川十分發育,面積為2698301.4畝,水質良好,人畜均可飲用。
【交通運輸】
新藏公路貫穿日土縣,可通獅泉河鎮、日喀則、拉薩、新疆,里程達340公里;有縣道1條,130公里;鄉道5條,共788公里。交通便利,各鄉村都有公路相通。219國道縱貫全縣500多公里,邊境線長350公里,通外山口25處,有傳統邊貿點3個。
【風景名勝】
班公湖
班公湖,位于縣城以北約13公里處,班公湖上風光迷人,景色奇麗,歷來為探秘旅游者的向往之地。著名的高原鳥島就在該湖之中,每年5-9月份,班公湖鳥島成為西藏最佳的觀鳥旅游地點,吸引著大量游客特別是外國游客來此觀光旅游。
倫珠曲典寺
倫珠曲典寺,距日土縣城12公里,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該寺在日土歷史上的地位顯赫,加之環境優雅,風景秀美,前往朝圣和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岡底斯山
岡底斯山,又名“喀拉斯”,海拔6800多米,自古以來是中亞和東南亞各地人們仰慕、朝圣和旅游的圣地,沿著以喀拉斯為中心的朝圣線路,布滿了眾多歷史悠久的文化遺跡,點綴了這座世界級神山。
邦達措
邦達措,亦稱“雅西爾湖”、“雅協措”。意為“懸懷湖”、“懷掛湖”。在阿里地區日土縣境內,位于縣駐地東北,海拔4902米,面積103平方公里。屬鹽湖。湖的周圍為天然牧場。
【歷史文化】
風俗 日土保存有一種古老的舞蹈——協巴協瑪,傳說舞蹈內容是為了紀念格薩爾王的一位著名大臣。舞蹈形式為17對男女組舞,身著古代服飾,男子為武士打扮,手持古代戰刀,女子衣飾華麗。該縣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諺語、民歌等,內容豐富多彩,可謂民間文化研究的寶庫。現存有大量洞窟、巖畫等古代人類遺址。
巖畫 巖畫主要是指用堅硬的石頭或其它硬物在巖面或巖石上刻鑿而成,線條筆劃有深有淺,還有少數彩繪畫面。位于西藏西北邊陲阿里地區的日土縣是中國巖畫發源地,有“中國巖畫之鄉”之美譽。日土縣共有巖畫景點13處之多,日土巖畫獨具民族特色,主要分布在日土鎮、日松鄉、多瑪鄉和熱幫鄉。 日土巖畫主要分布在班公湖(又名“錯木昂拉仁波湖”)湖盆南部和東面近二、三百平方公里的區域內,今共留存有那布龍、魯日朗卡、恰克桑、阿壟溝等十三處巖畫點。巖畫內容十分豐富,涵蓋遠古游牧民族的放牧、狩獵、宗教祭禮、農耕等各種生動的生產和生活場景,還有日、月、山及牛、馬、羊、人物等。這些巖畫對于研究史前歷史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地方特產】
日土縣是藏西北絨山羊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所生產的克什米爾白山羊絨自古以來是國際市場上久負盛名的產品,是日土縣的特色資源和拳頭產品。養殖克什米爾白山羊是當地農牧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
在國際上享有“纖維寶石”和“軟黃金”盛譽的“開司米”山羊絨,其正宗產地是西藏阿里地區的日土縣。山羊絨早在16世紀便已享譽西歐,而日土縣出產的白山羊絨,通過了國際機構認定,曾榮獲全國農業博覽會金獎。
【榮譽稱號】
2018年12月,入選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區(單位)”。 2020年10月,被評為全國雙擁模范城(縣)。 2021年6月21日,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2021年11月,被表彰為西藏自治區雙擁模范城(縣)。 2022年2月,入選2021年西藏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擬命名公示名單。 2023年3月,入選2022年度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名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