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縣位于四川南部,坐落在萬里長江第一支流南廣河河畔,幅員面積1323平方公里,總人口50萬人。先后隸屬于敘州府、下川南道、永寧道、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宜賓專區、宜賓地區、宜賓市。
行政區劃
高縣轄12個鎮、7個鄉:
鎮:慶符鎮、文江鎮、沙河鎮、嘉樂鎮、大窩鎮、羅場鎮、蕉村鎮、可久鎮、來復鎮、月江鎮、勝天鎮、復興鎮
鄉:趲灘鄉、羊田鄉、落潤鄉、瀠溪鄉、慶嶺鄉、四烈鄉、雙河鄉
歷史沿革
縣境漢為南廣縣地。自唐以后,均因山川險峻而以“高”字命名。據《郡縣釋名》四川卷下載:高縣“治南有眺遠山,即云崇岡,其峰最高,登之則四遠皆可眺望。舊志所謂崇巒崄者此也,縣之名高以是。”唐初,置羈糜高州。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置高州。明洪武五年(1372),降高州為高縣。區德十三年4月,復為高州。清順治初,降高州為高縣。康熙二十五年(1686),纂修第一部《慶符縣志》、《高縣志》。
1949年12月11日,張洪湖在高縣嘉樂場召開武裝起義大會,通告高縣和平解放。1950年,1月8日,高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1960年1月7日,慶符縣并入高縣。1963年冬,宜賓市大益公社劃入高縣。1992年,撤區并鄉建設,全縣設置12個鎮,12個鄉。
人口規模
2009年統計公報顯示:2009年末,全縣總人口52.37萬人,其中非農人口6.75萬人,農業人口45.62萬人;男性人口27.28萬人,女性人口25.1萬人,男女性比例109∶100。當年出生人口5992人,死亡人口3811人,人口出生率11.54‰,人口死亡率7.34‰,人口自然增長率4.2‰。全縣常住人口41.6萬人,城鎮化率達到27.6%。
自然地理
高縣位于四川盆地南緣,東經104°21′~104°48′、北緯28°11′~28°47′。東鄰珙縣、長寧縣,西接宜賓縣,南界筠連縣,北與宜賓市翠屏區相望,東北、西南分別與南溪縣和云南省鹽津縣毗連。
高縣縣境南北長61公里,東西寬32公里,面積1321平方公里。山地、丘陵、槽壩相間地形,分別占43.88%。43.72%、12.4%。有大小溪河31條,分屬金沙江和長江水系,其中南廣河為縣內最大河流。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8.1℃,降水量1021毫米,無霜期360天。
高縣土地總面積198.02萬畝。其中耕地面積90.60萬畝,園地面積9. 14萬畝。林地面積49.64萬畝,水域面積5.10萬畝,未利用地29.72萬畝,其它13. 82萬畝。
高縣有煤、紫砂泥、石灰石、石英砂、耐火粘土、油頁巖等數十種礦產資源,其中煤可開采量4.8億噸以上,石灰石可開采量5億噸以上,石英砂可開采量1億噸以上,紫砂泥可開采量1億噸以上。
經濟概況
全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498425萬元,比上年增長16.7%,增長速度比去年增加5.4個百分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2104元,增長15.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9086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261313萬元,增長26.4%;第三產業增加值118026萬元,增長10.3%。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04%、81.63%(其中工業為78.7%)、18.33%,分別拉動地區生產總值0.9、13.0(其中工業為12.3)、2.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和拉動作用非常明顯,尤其工業對縣域經濟增長的貢獻更加突出。
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7.31:52.14:20.55調整為23.89:52.43:23.68,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比重分別上升0.29、3.13個百分點,第一產業比重下降3.42個百分點。
民營經濟繼續穩步發展,民營經濟全年實現增加值31.09億元,比上年增長20.3%,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2.4%。
價格總水平回穩,漲幅回落態勢明顯。2009年居民消費價格累計同比上漲1.96%,漲幅較上年下降2.04個百分點。從其中的八大類消費來看,均呈上升趨勢,漲幅較大的五類是食品、煙酒及用品、家庭設備用品、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居住,分別上漲2.56%、2.96%、1.43%、1.03%、2.01%,漲幅較小的三類是衣著、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分別上漲0.96%、0.39%、0.69%;食品價格仍是價格總水平上漲的第一推手,但漲幅持續回落,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0.84個百分點,同時,商品零售價格上漲0.82%,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81%。全部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0.20%。全部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下降4.36%。森林覆蓋率達到40.7%,
基礎設施
高縣是川、滇、黔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北接戎州,南望滇黔,通訊暢達,交通便捷,自然資源富集配套,是全國茶葉基地縣,全省蠶桑和畜牧基地縣,全省綠化達標縣,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范縣。全國科普示范縣;中國農村科普示范基地.最出名的還有名酒:金潭玉液,產于高州酒業隨著國家實施長江流域經濟發展戰略和加快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戰略,高縣確立了風正心齊,團結奮進,搶抓機遇,實干爭先的指導思想,確定了工業興縣,產業富民,活商聚財,科教支撐,三篇文章的發展思路,明確了三年內實現在全市率先崛起的奮斗目標。高縣水資源得天獨厚,煤、石灰石、石英砂、紫砂陶泥等礦產資源富集配套,蠶、茶、竹、畜等再生資源特色明顯,城鎮、商貿、旅游資源稟賦獨特,以綠色種養業、生態三產業和以能源、化工、建材、食品、輕紡為主的蓄能工業已具基礎,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循環經濟初露端倪。以能源為依托,以生態為取向,打造蓄能生態產業基地的發展戰略,體現了高縣充滿綠色的資源特色,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掀起產業升級新浪潮的戰略選擇。
風土人情
清末至民間時期,常有文人吟詩作賦,民國25年(1936)成立高縣民眾教育館,設于高縣柳湖公園。民國時,縣人洪小康以人物畫,壁畫見長,特別是泥塑,紙扎更具一絕,紙扎龍頭,七寶寺的“三仙姑”形神兼備,在川南縣頗有名氣。
1951年冬天始有幻燈,并總結出開展幻燈放映活動經驗文章《活躍在山區的一支幻燈隊》、《活躍在山區的一支文化輕騎隊-大橋幻燈隊》,先后在《新華日報》上發表。
80-90年代,詩歌、散文、書畫等創作活動活躍,《歡聚在重慶》被北京第八屆亞運會組委會收藏。1981年,秦運梁創作的歌曲《小伙兒回娘家》在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專題節日播放,流傳較廣。1987年7月,獨幕話劇《畫出陽關》獲四川省首屆巴蜀之花業余小戲調創作一等獎,演出二等獎,全國首屆藝術節演出獎。發掘整理民間童謠161首,民間舞蹈有耍龍燈、耍獅子、車車燈、牛牛燈、連槍花船、蘆笙舞等。戲劇團體有高縣劇團、高縣文藝工作團、高縣文藝宣傳隊、業余川劇團、高縣業余廣播文工團,前三者現已解散。
報刊主要是《高縣報》,創刊于1950年,高縣縣委宣傳部將《工作周刊》擴版為《高縣農民報》,1952年改為《高縣群眾報》1958年10月,更名為《高縣報》,1962年停刊,1993年12月復刊,李鵬總理題寫報名,每周1期,每期印刷6000-7000份。
高縣民風歷來古樸淳厚,諸如勤儉相素、尊老愛幼、樂辦公益、真誠寬容世代相傳。解放后,倡新風、棄陋習,社會新風蔚然興起,50年代出現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良好風氣“文化大革命”中新風尚和傳流美德同時遭到破壞,正氣下降,邪氣上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發揚高尚,開創新風,好人好事不斷涌現。
舍已救人 1983年,高縣農村婦女夏明齊為救被電擊倒的三姐妹,造成終身殘廢,四川省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拾金不昧 1990年11月20日,縣城個體戶劉貴成在宜賓金江鐵路橋下,拾得7千元人民幣,就地等待,將錢交還失主。
見義勇為 1990年9月1日,高縣實驗小學代萬安急中生智,將70歲鄰家老奶奶從房門緊閉濃煙滾滾的房內救出,四川省學賴寧活動委員會授予代萬安“四川省學賴寧活動先進個人”稱號和榮譽證書。
|